新京报|专访丨沈国威:人们需要新的词语,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样( 三 )


还有一部分是??文明词 , 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和现代??文明密切相关的词 。 文明词具有非常强烈的同化性质 ,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把它叫作“国际词” 。 ??什么叫国际词?就是你说的“university”和我说的“大学”是一个意思 , ??你说的“philosophy”和我说的“哲学”也是一个意思 , 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可以达到高度的一致 。
汉语中受到日语影响的词 , 大都是文明词 。 大家常说人文交流是“水往低处流” , 其实这是文明词的特点 , 因为文明词传递的是科学知识 。 文明词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 日本从1873年开始实施近代学制 , 小学、中学的教室里使用日语没有什么问题 , 但大学最开始主要用外语讲授 。 日本的教授登上大学的讲台大约在1885年前后 , 这意味着日语可以用来讲述科学了 , ????和中国比大约早了?将近30年 。 大量的新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 。
三字词是汉语今后的发展方向
***:近代以来 , 涌现的大量新词都是二字词甚至三字词 , 而此前古文言中人们更习惯使用单字 , 词形上从单音词到复音词的变化主要是出于什么原因?
??
沈国威: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和交流 。 表达和交流有形式和内容之分 。 比如 , 有私下的交流 , ??也有对一般公众的宣讲 。 进入20世纪以后 , 社会的新变化 , 当时叫“过渡时代” , 对语言的表达功能提出了一种新的要求——语言需要在学校??或者类似的公共场所 , ??对大多数人来讲述一种当时称作“常识”的东西 。 “常识”这一新内容 , 又要求语言采用一种新形式 。 这两个方面决定了语言需要发生一些变化 。 ????它要求语言首先要能说出来 , ??其次 , 说出来的东西听众要能听懂 。 ??
有人说 , 几千年来 , 我们都是说汉语 , 听汉语 , 没有问题啊 。 ??但是 , 如果把内容换成科学的常识 , 嘴上说得出 , 耳朵要能听懂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 前一段时间流行穿越剧 , 如果甄嬛穿越过来了 , 我们能交流吗???还真不好说 。 ??我们甚至可能和20世纪以前的社会精英 , 举人呀、状元们都没法交流 , 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科学常识 , 没有一套表达科学内容的词汇 。
新京报|专访丨沈国威:人们需要新的词语,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样
本文插图

《甄嬛传》剧照 。
***:那是否可以说 , 复音词比单音词在听觉上更容易理解?
沈国威:??对 。 听懂需要词有一定的长度 。 复音词有几个特点 , 首先它可以??减少同音字的误解 , 其次它可以把事物表达得更详细一些 。 复音词还可以实现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 两个字、四个字是说汉语的人几千年养成的习惯 。 一个字能说明白的地方 , 很多时候也要凑成两个字说 。 汉语复合词中有20%??~25%的词??是并列结构 , 如“道路、河川”等 , 并列结构的词并不增加词义 , 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用复音词 。 我想 , 这就和意义的精密与否没有关系了 , 更多的是汉语??对“听得懂”或节奏上的要求 。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 , 二字词加上一个新词缀 , 就变成了三字词 , 比如创造力、想象力、现代性、现代化 , 此后三字词会变得越来越多吗?
沈国威:三字词有两个种类 , 第一类是你说的“~~性”和“~~化” , 这两个词缀比较特殊 , 是用来实现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 第二类不是典型的词缀 , 所以又叫“类词缀” , 如“创造-力”“红旗-手”“农产-品”等 。 类词缀是用来给名词分类的 。 名词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 ??就需要加以整理 。 不然 , 人在信息处理上就会出现问题 。
汉语曾经有过三次大整理 , 一次是偏旁的出现 , 第二次是复音化 , 如“松树、柳树、杨树、榆树”等 , 第三次就是20世纪初的三字词 。 第三次受到了日语的强烈影响 。 在北京大学教语言学的胡以鲁 , 1914年就说三字词是汉语今后的发展方向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