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评论|“老漂族”难过七夕,背后是一个需要被看见的“沉默群体” | 新京报专栏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老漂族”难过七夕 , 背后是一个需要被看见的“沉默群体” | ***专栏
“七夕”不只属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 也属于那些常年与另一半被迫分居异地的“老漂族” 。他们的情感需求与生活状态 , 理应受到制度照拂 , 也应得到子女关怀 。
▲LAZBOY七夕感人短片《第二春》 , 还原了许多老漂族的生活现状 , 感动了很多人 。
文 | 闵萧
你的父母已经异地多久了?
昨日 , 短片《第二春》在网上引起热议 。 片中讲到的两位老人因其中一方要给儿子带娃而被迫“异地恋”的现象 , 因为颇具普遍性 , 引发很多人的共情共鸣 。
一个“老漂”一个“空巢” , 中国式父母为了孩子有多拼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 , 截至2019年9月 , 中国“老漂族”有1800多万 , 约占全国总流动人口2.47亿的7.2% , 其中专程为了给儿女带娃的比例高达43% 。 这个特殊群体中 , 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分隔两地的情况 。
一方要去外地给孩子带娃 , 另一方则留守老家 , “老漂族”现象此前就曾受到过媒体关注 。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二孩政策的放开 , 老年“异地恋”群体的规模还在继续扩大 。 但在很多时候 , 这个庞大群体的真实情感需求却处于“隐形状态” 。
一方面 , 老人给子女带娃 , 是许多中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传统 。 在很多子女看来 , 父母帮着带娃 , 只不过是尽责 , 而非奉献 , 所以对他们的“牺牲”心安理得地接受 , 却很少设身处地地感受 。
另一方面 , 在不少大城市 , 子女房子不够住 , 也是老人不得不异地的重要原因 。 有些子女或许也有意接父母同住 , 可现实似乎不允许 。
而当今家庭形态的变化 , 更为老年“异地恋”现象提供了“土壤”:随着家庭结构从联合家庭到主干家庭 , 现在又在向核心家庭为主转变 , 老人跟子女家庭的“半剥离”现象越来越常见 。
说“剥离” , 可老人经常还得为子女承担附加责任;说“没剥离” , 可老人因话语权弱化 , 常常难以深入融嵌到子女小家庭的决策中 , 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未必在家庭决策的核心考量范围内 。
这也导致 , 在老来分居问题上 , 很多老人没有抗拒余地:因带娃而异地和因“不尽责”而被埋汰之间 , 他们只能二选一 。
为子女过度“尽责” , 却未必能得到与之匹配的关心……这也成了很多“老漂族”的现实生活图鉴 。 他们有时候俨然沦为了“不配”有情感需求的带娃机器 , 生活关键词被压缩得只剩一个“带孙子(女)”;他们作为子女的“父母”、孙辈的“爷奶”的责任被不断加码 , 作为配偶“另一半”的属性则被习惯性遗忘 。
像这次的短片中 , 有个细节就非常耐人寻味:面对留守在家的父亲给母亲寄出的七夕礼物 , 儿子和儿媳都大感意外 。 其潜台词有两个:一是 , 年过六十的父母亲 , 居然也过“七夕”;二是 , 原来老年人也会有“异地恋”的痛感 。
这种“意料之外” , 归根结底是因为 , 多数子女都默认老年人已经没有多少情感需求 , 也漠视了“异地恋”对他们的潜在伤害 。
但“异地”对老年人的影响 , 绝非耸人听闻 , 情感专家和医学专业人士都有相关提醒 。 如因为语言、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隔阂 , 被迫做“老漂族”的老人容易失眠、抑郁、焦虑 , 而如果是“老伴儿”不在身边 , 更容易放大这种“水土不服”;又如 , 两地分居容易给老人的心理健康带来隐患 , 像被留在老家的老人易产生孤独寂寞的“空巢”心理 , 生活质量也会被拉低 。
本文插图
▲七夕短片《第二春》截图 。
让“老漂族”不再孤单 , 子女要多些关爱
每个人都年轻过 , 每个人也都会老去 。 我们希望与爱人“白头偕老” , 却常常忽视了父母的头发早已渐白;我们为了生活一路狂奔 , 却留下他们孤零零地面对生命的后半程 。 那同样是一段敏感、脆弱、不安的旅程 , 他们不仅需要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 更需要来自另一半亲情之爱的护佑 。
推荐阅读
- 路虎|北京晚报评论:糊弄安全带就是糊弄安全
- |小鹏P7试驾秀肌肉 起步加速杯子下抽桌布!结果网友评论让人笑喷
- 盘龙城|郭立新:《如何重建古史》一文商榷(中)四 温故知新,许氏评论再回应五 有关考古学文化的批判
- 汽车商业评论|荣威i6MAX配置曝光提供“双芯”动力,搭同级唯一3㎡超纲天幕
- 乔治葫芦娃|韩星李孝利删除数十万评论还拒不报歉,被网友花式骂到翻红
- 中型SUV|北汽新款BJ30实车亮相:车身前后各三“排气管” 网友评论亮了
- 新京报|两名驴友挑战“瀑降”遇险,景区无需一味追求网红项目
- 新京报|北京民俗博物馆里过七夕,体验投针验巧、凤仙花染指甲
- 新京报|舌尖上的七夕,浪漫也要美食相伴
- 新京报|摩登日记|工艺繁杂的蕾丝,曾是欧洲宫廷的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