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汉口救助站是啥样 为穷人施棺施药 还创办义塾免费教儿童

|一百多年前的汉口救助站是啥样 为穷人施棺施药 还创办义塾免费教儿童
文章图片

私立汉口济生小学1950年下学期开学典礼
|一百多年前的汉口救助站是啥样 为穷人施棺施药 还创办义塾免费教儿童
文章图片

济生堂的围墙紧挨着居民楼
|一百多年前的汉口救助站是啥样 为穷人施棺施药 还创办义塾免费教儿童
文章图片

如今的前进二路小学,就是当年的济生堂大院
楚天都市报采访人员 周萍英 刘中灿 通讯员 张垠 黄敏
上个月湖北汛情严峻之时,为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政府相关部门为困难群众设置了安置点,作为暂时过渡的救助站 。
事实上,早在154年前,在现在的汉口前进二路,就诞生了由民间乡绅兴建的著名善堂——济生堂 。早期的济生堂包含了救生、丧葬、消防、施粥、医疗卫生等公益服务等功能 。近日,楚天都市报采访人员来到济生堂原址,听几位老人讲述这一段汉口往事 。
【|一百多年前的汉口救助站是啥样 为穷人施棺施药 还创办义塾免费教儿童】汉口老善堂如今是小学
穿过江汉区济生社区的铁门牌坊前行几十米,就是前进二路小学 。围着小学走一圈,一堵5米高80米长的高墙隔绝了喧嚣 。墙上长满青苔野草,裸露的地方冒出大块的红砂石 。
今年76岁的唐东云老人在前进街道工作了几十年,还参与编写了前进街志 。他告诉采访人员,这堵墙始建于1866年,“我们看到的红砂石,是19世纪汉口大型建筑的主要建材,1864年建汉口堡也是用的这种红砂石 。”院墙里面的前进二路小学,就是当年的济生堂大院 。
小学旁边,就是华中健康美丽用品交易小镇,门口立着两头大狮子,盯着街上的人来人往 。唐东云指着交易小镇入口右侧的消防警务室说,这个位置就是济生堂的大门 。当时的济生堂是坐北朝南,而现在的前进二路小学则是东西向,整体布局已发生改变 。
“当时的善堂专门救助穷人,送诊施药办医学,在民间很有声誉 。”唐东云对前进街的历史颇有研究 。据了解,善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慈善组织,始于明末清初 。美国学者罗威廉在《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一书介绍,1823年,敦本堂作为首个善堂出现在汉阳晴川阁旁,“汉口的每一个街区都建立了善堂,在居民密集的某些街区,如存仁巷和仁里巷,还有不止一个善堂” 。济生堂建于1866年,由汉阳府郡守钟谦钧劝汉口商绅捐资建造 。
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善堂”类中有济生堂记载,其地址在“后城马路,电话三三0九” 。该书共记载汉口善堂29座,安装电话的不足三分之一,济生堂在汉口善堂中的规模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
制作“壳壳”为穷人施棺
87岁的杜立瑞老人,曾亲眼见证过济生堂的过往 。
杜立瑞是黄陂王家河人,其父杜松顺早年在汉口宝善堂开裁缝店,1944年搬迁至前进二路,紧邻济生堂 。
当年济生堂有一座大院,约6000平方米,即现今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 。杜立瑞说,济生堂坐落于黄孝河西岸一高墩上,院墙前建有1.2米高的砖台,这也印证了现在的小学地基比周围小区高出一层楼 。
院内东侧为制作棺木之处,主要做一种名为“壳壳”的简易棺材 。据悉,当年棺木分为“四块板”“八仙”“圆花”和“壳壳”4个等级,之所以称为“壳壳”,因其材质薄,为木板拼凑而成,故此棺木根本不能入地,否则即刻垮塌 。
逝者入“壳”后,被送到京汉铁路(今黄石路至武广段)两侧的 “棺材山” 。善堂专门制作“壳壳”,主要为接济死后无钱置棺的穷人,即施棺,亦是其主要善行之一 。
除了制作“壳壳”,该善堂还做“匣子”,即装小孩遗体的小“壳壳” 。当年济生堂所处之地多流民搭棚而居,生活困苦,且无钱医治患有重病的孩子,故儿童死亡率较高 。
创办义塾让儿童免费读书
站在前进二路小学的操场,正对大门一座6层教学楼,“文雅求实创新”6个大字格外显眼 。巧合的是,100多年前,这里就是济生堂义塾的处所 。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济生善堂创办济生义塾,让儿童免费读书 。光绪三十一年,实施废科举,兴学堂,于是改济生义塾为济生初等学堂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该学堂办有两个班 。
据1943年在此读一年级的刘志成老人回忆,当时为日占时期,善堂由日本人把持,教学生学日语,并灌输日本文化 。日本士兵常在善堂院内操练 。
抗战胜利后,学堂改为私立汉口济生小学 。1950年,该小学扩大办学,约有6个班,共计250余名学生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济生堂被拆除,在原址兴办江汉区济生巷小学,后更名为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 。
在小学值守的保卫人员带领采访人员来到操场边的一处矮房边,一只金属摇铃挂在檐下,扯一扯断绳,发出清脆的“丁零”声 。据这名保卫人员介绍,这只摇铃不知是何时遗留下来之物,现在偶尔停电,还能派上用场 。
与义塾相邻的,是义诊的场所,相当于善堂的“偏厦” 。杜立瑞回忆,义诊处有两位中医,免费为人号脉施诊,有时也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治疗,也就是其标榜的“送诊施药”,昭示着济生堂“慈悲怜民、救济苍生”的情怀 。
救生船收埋水灾遇难者
除了施棺、施药和创办义学三项善举,济生堂还设置救生红船 。所谓救生红船,因船身、船桨、船篙皆涂红色标记,故有此称 。红船除了救助翻沉船只和溺水人员,还负责遗体与物资打捞、参与江中救险等 。
据唐东云老人介绍,当时由黄陂孝感来汉口,可以沿黄孝河坐船,在六渡桥东边的土垱码头上岸 。由于这里新设码头,设施简陋,人货拥挤,故常发生人货落水的事故 。当时人比货贱,时常出现抢货不救人的惨剧 。
济生善堂建成后,这一区域地名和码头名称均以“济生”冠之 。土垱码头迁移至此,黄孝人将农产品带上岸直接交易,使原本荒凉的济生堂周边渐聚人气 。
据记载,包括济生堂在内的其他善堂都有红船参与巡江巡河救助遇难者 。1918年,“江宽轮”被“楚材舰”撞沉,700余人遇难,济生堂和汉口红十字会收埋水尸200具 。1920年,武汉三镇善堂共收埋尸体2万余具 。1931年,长江发生特大水灾,济生、天元等三镇善堂收埋浮尸达数万之多 。
遍布汉口的“济生系”
上世纪初,汉口地产大亨刘歆生曾借助济生堂之名和影响,成立济生公司 。刘歆生及商绅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盖房建里份 。
刘歆生修建了许多以“济生”为名称的马路,如济生一马路(今前进一路)、济生二马路(今民主一街)、济生三马路(今自治街)、济生四马路(今友谊路)和济生五马路(今民意四路)等 。从此,这一片区可谓“一百年前一荒洲,一百年后楼外楼” 。
如今,很多路虽已改名,但人们仍可从中追寻济生堂存留的印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