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创新杂谈|让创新不找死的办法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让创新不找死的办法
人们针对技术创新的观点是充满矛盾的 。
有的要求思想开放、有的要求做事严谨;有的强调技术 , 有的强调管理;有的强调常识 , 有的强调方法;有的时候要求勇于创新 , 有的时候要求善于创新 。 下面 , 我想用一张图 , 把一些矛盾想法串起来、解释一下 。
我们首先要知道:创新的风险很大 。 国外统计 , 3000个创新想法中 , 平均只有一个最终取得成功;十多个创新项目中 , 平均只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 。 所以 , 柳传志先生才会说: 守成是等死 , 创新是找死 , 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矛盾 , 就要使用“分离原理” , 把创新的过程展开来 。 我们来看如下的一个图:创新的过程 , 是从上千个想法中找到一个成功的过程 。
蝈蝈创新杂谈|让创新不找死的办法
本文插图

创新有一个“先大胆思考 , 再认真收敛”的过程 。 我们说创新要大胆 , 主要是指的前期、即产生创意的过程;说创新要谨慎 , 主要是指的后期 , 即筛选、策划和实施的过程 。
杨振宁教授非常欣赏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教授 。 杨教授说:泰勒每天都有许多想法 , 有了想法就主动和别人去交流 。 遗憾的是:他的想法几乎都是错的 。 但杨振宁教授却说:如果他每天有半个想法是对的 , 对科学的贡献会有多大呢?科学家是这样 , 技术创新工作也是这样 。 大前研一先生就发现:善于创新的企业 , 一定是有了很多想法之后 , 再进行创新;有了不多的想法就去创新 , 一般是不善于创新的企业 。 所以 , 企业想搞创新 , 就要鼓励大家有想法 , 要鼓励大家去交流;把创新想法的“基座”做大、做到数以千计 , 这是企业走向创新的第一步 。
下面一个过程 , 是一个筛选的过程 。
如前所述 , 不是所有项目都值得去做 , 要把值得做的项目挑选出来 。 我意识到:这个筛选过程 , 其实并不是只有一步 , 而是至少有2~3步 。
第一步是常识性筛选 。 通俗地说 , 要把1000个想法筛选掉900个 。 我研究了多年创新 , 主要就是针对这个过程的 。 对于这个过程 , 我提出了3个小问题: 用户和利益相关者是谁?用户是如何使用这个技术的?为什么别人不来研究这个项目?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 “常识关”就可以过了 。 我经常讲的“人择难题”、“潜在需求”等也是针对这类问题的 。
我曾经感到奇怪:为什么国外有关创新的著作没有提起这样的方法?后来终于想明白了:重要的东西一直都能得到满足时 , 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 。 这就好比:空气很重要 , 人们却感觉不到;粮食很重要 , 农民却不赚钱 。 国外善于创新的企业都是有常识的 。 国外的创新理论 , 针对的是有常识的人 。 所以 , 作者会忽视这些“小儿科”的问题 。 但是 , 我国的科技界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常识 , 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
我亲眼见过的项目中 , 大多数都过不了“常识关” 。 一些国家级项目、“大师”级的人物 , 经常犯尝试性错误 。 事实上 , 我们国家的很多学者 , 没有从事真正技术研究的经验、是靠论文起家的 。 不懂常识 , 也就正常了 。
在不懂常识的地方 , 最容易犯常识性的错误 。 所以 , 最初的1000个想法中 , 900个会犯常识性错误 。 我感到上述三个问题特别有用 , 也就有道理了 。
第二步筛选 , 是找出企业适合做的项目 。 通俗地讲 , 就是要把100个符合常识的项目中 , 找到10个适合企业自己做的 。
现实中 , 有些项目A企业适合做、B企业就不一定适合做 。 项目的选取 , 必须结合自己企业的特长和战略 。 国外的很多创新理论 , 都是针对这个环节的 。 这个环节的项目选取 , 是有技术性的 。 比如 , 做SWOT分析 。 再如 , 第三代研发中提出了三个原则: 技术和业务的结合、长期和短期的兼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 根据这样的原则 , 促进企业创新投资的收益最大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