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朱乃诚: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朱乃诚: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摘要:作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 , 五帝时代所处的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 并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黄帝时期、颛顼与帝喾时期、唐尧与虞舜时期 。 结合先秦文献与考古研究 , 以上三个时期可以与中华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古国文明”“古王国文明”“王国文明”相对应 。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 , 首先是在小的地理区域内形成缺乏“王权”特征的“古国文明”;之后产生初具“王权”特征的“古王国文明” , 但此时仍缺乏有序的国家管理机构且具有小区域特色;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 , 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 , 且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完备的“王国文明” 。 目前考古学所揭示的可与三个“文明”阶段相对应 , 并能列举一系列特征表明其社会进入“文明”发展状态的考古学文化实体个案 , 分别是“红山文明”“良渚文明”和“陶寺文明” 。 其中“红山文明”是否代表着黄帝时期的古国文明 , “良渚文明”是否代表着颛顼与帝喾时期的古王国文明 , 尚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与认证 。 但是“陶寺文明”所代表的应是尧舜时期的王国文明 , 是中国王国文明的开端 , 即“最初的中国” 。
本文所探索的“五帝时代” , 是以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为依据 。 先秦文献记述的五帝 , 大都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 《世本·帝系》明记:“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为五帝 。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即以此为本 。 而中华文明的形成问题 , 主要依据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的成果进行探索 。 分析“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 要将中国传统古史中传说时代的部分内容与考古学研究结合起来进行 。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资料 , 是地下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甲骨文 。 经王国维对甲骨文的研究 , 证实司马迁所记载的商代历史是可信的 。 据此王国维推测《史记·夏本纪》所记载的夏代历史也应是可信的 , 只是直到现今还没有被出土文献资料所证实 。 《史记》记述的夏代之前有五帝 , 这些历史也还未得到证实 , 自然有待今后的探索 。 但甲骨文对《史记·殷本纪》真实性的印证 , 表明了考古学研究是可以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商代之前的“传说时代” 。
将五帝时代和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探索 , 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 。 如1978年开始发掘的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及其相关研究 , 提出了国家起源、晋南夏人遗存、尧舜时期的史实、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国等问题;1979年、1983年 , 辽西地区凌源东山嘴与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大型祭祀建筑遗址与积石冢群的发现 , 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了大批全新的资料 , 促使研究者对中华文明起源、中华古国史的研究进行新的思考;1982年 , 田昌五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 , 从传统古史的文献角度研究中国文明、国家的起源 , 提出中国奴隶社会形成于夏代之前 , 古籍中记载的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循环战争 , 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开端 , 而夏朝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1987年 , 田昌五发展这一观点 , 提出中国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1986年 , 苏秉琦依据辽西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的发现 , 提出辽西发现的红山文化晚期的“坛、庙、冢”等遗存 , 是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 一举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 。
迄今为止 , 对五帝时代的探讨 , 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 , 已经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与认识 。 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 , 对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形成问题再做进一步地探索 。
一、五帝时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年代与相应的考古学现象
五帝时代以黄帝时期为始 。 黄帝时期与神农氏、炎帝时期分属两个时代 , 而与颛顼、帝喾尧、舜合称为一个时代 , 即五帝时代 。 《周易·系辞》载:“神农氏没 , 黄帝、尧、舜氏作 , 通其变 , 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 使民宜之 。 ”其文就将五帝视为同一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