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朱乃诚: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六 )
红山文明的三项基本特征 , 最具特色的是第三项 , 即盛行祖先崇拜、动物崇拜并神化原始宗教信仰活动以维持其社会的稳定发展 。 而发展到第五阶段 , 祖先崇拜、动物崇拜等神化原始宗教信仰活动弱化 , 维持其社会稳定的法则削弱而缺乏约束社会成员的凝聚力 , 社会出现武力现象 , 发生动荡 , “一人独尊”的现象也随之消失 , 红山文明自然就开始衰落并且逐渐消亡 。
红山文明的特征 , 决定了其是一个不成熟的文明 , 也是一个不能延续的早期文明 。 由于红山文明是建立在神化宗教信仰活动的基础上 , 没有形成国家组织的管理机构 , 经济不发达 , 文化发展迟缓 , 社会组织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 这样的文明社会 , 虽然存在“一人独尊”“惟玉是葬”的现象 , 但基础薄弱 , 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 当资源匮乏、环境发生变化、社会失去凝聚力之时 , 自然会随之衰落 。 同时 , 其尚未出现王权与王室现象 , 不属王国文明 。 所以 , 可以称为“古国文明” , 是我国“古国文明”的代表 。
(二)良渚文明的分布、年代及社会基本特征
良渚文明是指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中晚期 , 具体年代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 。 其代表性遗存 , 主要有良渚城址 , 包含城内的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区”、姜家山“贵族墓地” , 以及城外西北部外围以老虎岭为代表的高坝系统、以鲤鱼山为代表的低坝系统 , 其共同构成了由11条堤坝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见图1) 。 此外还有良渚城址附近的瑶山与汇观山祭坛墓地、玉架山遗址群 , 以及上海市青浦福泉山、江苏省武进寺墩等重要遗址 。
本文插图
其中良渚城址外围由11条堤坝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 , 保护利用范围约100平方公里 , 堤坝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700年之间 。 良渚城址内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 。 大莫角山宫殿区发现了7个面积约300至900平方米的房屋台基 , 可能是良渚文明最高权力机构的体现 。 反山墓地为一人工堆筑的上万立方米的土墩 , 面积约2700平方米 , 发掘的11座墓葬 , 以M12规模最大 。 反山M12墓底筑棺床 , 随葬玉器、石器、嵌玉漆器和陶器658件 , 是至今发现的规格最高的良渚文化墓葬 , 为良渚文明的“王陵” 。 这些高档次的文化遗存 , 显示了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分发展而又独具特色的良渚文明 。 良渚文明的社会主要特征 , 有以下几项 。
第一 , 出现成套农业工具 , 显示出原始农业发展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 第二 , 大批精致的玉器、精美的漆器、象牙制品、陶器等 , 显示了手工业种类增多以及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 , 也显示出有许多人员进入手工业制作领域 。 第三 , 祭坛、玉器、玉器上的神人图案等反映的精神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 原始宗教信仰活动十分频繁 , 祭祀活动形式高度一致 , 显示形成了统一的精神文化意识 。 第四 , 玉石钺流行 , 有的墓内随葬数十把玉石钺 , 显示社会崇尚武力 , 战争频繁 。 第五 , 反山墓地及M12等大墓的出现 , 显示出“王陵”特点及“王权”的形成 。 规格最高的玉琮与玉钺在该墓中共存 , 显示神权与军权合一 , 并且是良渚文明“王权”的主要特征 。 第六 , “宫殿区”、普通建筑 , 以及“王陵”、“贵族墓地”、普通墓地等 , 显示了社会成员形成了高低不同的等级 。 第七 , 工程浩大的城墙的营筑、规模庞大的水利系统的形成 , 以及良渚遗址群密集的分布 , 显示了其人口众多 , 以及对人力资源调配使用的组织机构的存在 。
这些特征表明 , 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间 , 在太湖地区存在着一个原始农业充分发展与手工业发达、精神文化意识高度统一、富有祭祀与战争特色、具有神权与军权合一的王权权威及各级管理机构的文明社会 。 所体现的是神权与军权合一的王权的产生 , 这恰恰在反山M12大墓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 如出土的大玉琮与大玉钺及其上的神人图案 。 大玉钺是用于指挥战争的 , 是军权的代表 , 大玉钺上的神人图案的含义 , 可能是战神 。 玉琮则可能与原始宗教信仰活动有关 , 也是权力的象征 , 具有权杖的含义 。 大玉琮上施刻神人图案可能表明进行原始宗教信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