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朱乃诚: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四 )


第五 , 舜设立刑法制度 , 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 《史记·五帝本纪》言:“象以典刑 , 流宥五刑 , 鞭作官刑 , 扑作教刑 , 金作赎刑 。 眚灾过 , 赦;怙终贼 , 刑 。 钦哉 , 钦哉 , 惟刑之静哉!”
第六 , 对外征伐四方 , 对内平息忧患 , 迁徙作乱部族 , 促进民族融合 。 《史记·五帝本纪》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 于是舜归而言于帝 , 请流共工于幽陵 , 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 , 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 , 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 , 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 , ……少皞氏有不才子 , ……颛顼氏有不才子 , ……此三族世忧之 。 至尧 , 尧未能去 。 缙云氏有不才子 , ……天下谓之饕餮 。 天下恶之 , 比之三凶 。 舜宾于四门 , 乃流四凶族 , 迁于四裔 , 以御螭魅 , 于是四门辟 , 言毋凶人也 。 ”
第七 , 虞舜替代唐尧 , 成为“中国”第一位“天子” 。 “中国”这一地理含义的国家概念 , 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中 , 是从五帝时代的尧舜时期后段舜践天子位才开始的 。 《史记·五帝本纪》说:“尧立七十年得舜 , 二十年而老 , 令舜摄行天子之政 , 荐之于天 。 ……尧崩 , 三年之丧毕 , 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 。 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 , 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 , 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 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 是为帝舜 。 ”
第八 , 舜任人唯贤 , 致使人人友善 , 社会和谐 。 《史记·五帝本纪》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 , 世得其利 , 谓之‘八恺’ 。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 , 世谓之‘八元’ 。 此十六族者 , 世济其美 , 不陨其名 。 至于尧 , 尧未能举 。 舜举八恺 , 使主后土 , 以揆百事 , 莫不时序 。 举八元 , 使布五教于四方 , 父义 , 母慈 , 兄友 , 弟恭 , 子孝 , 内平外成 。 ”
第九 , 舜设立国家管理机构 , 致使百业兴盛 , 天下太平 。 《史记·五帝本纪》亦载:“天下归舜 。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 , 未有分职 。 ”于是舜任命禹为“司空” , 主持治理洪水、平定水土;任命弃为“后稷” , 主持五谷农业生产;任命契为“司徒” , 主持社会教化;任命皋陶为“士” , 主持刑法 , 维持社会稳定和谐;任命垂为“共工” , 主持手工业生产;任命益为“朕虞” , 主持皇室园林内动物资源的管理;任命伯夷为“秩宗” , 主持祭祀活动的次秩尊卑;任命夔为“典乐” , 主持八音调和 , 以便敬神人和;任命龙为“纳言” , 主持上传下达 , 传递信息 。 并且要求各官员恪尽职守 , 如“女二十有二人 , 敬哉 , 惟时相天事” 。 还要求考核业绩 , “三岁一考功 , 三考绌陟 , 远近众功咸兴” 。 舜将地方分置由十二牧管理 , 国家权力机构设九个部门集中管理 , 各司其职 , 督促管理 , 标志着国家的形成 。 司马迁称赞当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依据对以上文献尤其是《史记》分析的唐尧与虞舜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 , 对照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的成果 , 大致可以明确唐尧与虞舜时期可能处在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 。 反映在考古学方面 , 主要有中原地区的陶寺文化早、中期可以与之相合 。 陶寺文化遗存中 , 具有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河套地区龙山文化、中原地区三里桥文化类型、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太湖地区良渚文化晚期与广富林文化等四方各地的文化因素 , 犹似形成“合和万国”的态势 。 还存在着陶寺文化玉器向甘青地区发展的线索 , 似显示着“迁三苗于三危 , 以变西戎”的史迹 。
总之 , 先秦文献及《史记》所记述的五帝时代以及笔者分析的黄帝、颛顼与帝喾、唐尧与虞舜三个时期 , 基本上可以与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认识进行对应整合 。 古代文献所记述的五帝时代的各种事迹 , 内容错综复杂 , 经过数千年来的口耳相传 , 辗转添色 , 以及历代学者的各种梳理探索 , 多线条交叉承袭 , 难免穿凿附会、方枘圆凿 。 但通过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及与文献史学的不断整合探索 , 终究可以揭示隐含在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文献中的一些史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