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文会|李小龙《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出版丨【学术动态】( 二 )
当然 , 要将个人的好奇和兴趣转化成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问题 , 这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 这里需要的是研究者探索的敏感、思维的活跃和论述的透辟 。 而这种探索的敏感、思维的活跃和论述的透辟 , 对于多年沉浸传统文化、精研古代典籍的小龙博士来说 , 恰恰是他的长项 , 因此他能够得心应手地将个人的好奇和兴趣转化成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问题 。
在多年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 , 小龙博士敏锐地揭示: “小说书名虽然似乎不参与叙事世界的进展……却实实在在是叙事世界得以建构的入口 。 ”从这一“入口”步入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世界 , 入门既正 , 收获必丰 。 因此 , 在2010年 , 小龙博士就申请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古典小说命名方式与叙事世界建构之关系研究” , 旨在中外文化比较的视野中 , 抉发“中国古典小说命名方式”之“名”与“叙事世界建构”之“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 以一斑窥全豹 , 考察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西方叙事传统的民族特征 , 为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打出坚实的基础 。 历时七年之久 , 小龙博士向学界奉献出 《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这部厚实的著作 。
我认为 , 在中外文化比较的视野中 , 抉发“中国古典小说命名方式”之“名”与“叙事世界建构”之“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 这一课题的提出和解答 , 实际上派生出两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追问方式: 第一 , 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文化现象 , 与西方小说相比较 , 是否具有独特的命名方式?如果有 , 从何而来 , 如何呈现 , 有何价值? 第二 , 每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文化现象 , 与其他小说相比较 , 是否具有独特的命名方式?如果有 , 从何而来 , 如何呈现 , 有何价值? 要而言之 , 前者的提出和解答根基于一种宏观的中外文化比较视野 , 而后者的提出和解答则根基于一种微观的小说文本阐释方式 。
恰恰是这两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追问方式 , 构成小龙博士这部著作的结构框架 。 全书共七章 , 第一章和第六章分别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小说命名的渊源流变和体制特征 , 第七章为中外小说命名方式的比较 , 这三章采取宏观的中外文化比较视野 , 从整体上审视中国古代小说书名形成、特征和价值 , 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内蕴;第二章至第五章则采取微观的小说文本阐释方式 , 选择文言小说集、文言小说单篇作品、明代“四大奇书”、艳情小说、《红楼梦》等一些特色鲜明的个案 , 细致地考察古代小说的命名与其叙事世界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
我并不认为小龙博士这部著作的结构框架已经达到“无懈可击”或“完美无瑕”的地步 。 如果由其他学者来展开这一课题的研究 , 也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结构框架 。 比如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框架 , 从中外小说命名方式的比较入手 , 揭示中国古代小说命名方式的独特现象 , 然后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不同角度分别加以考察 , 梳理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 接着选取一些个案进行文本阐释 , 借以支撑或深化由整体考察得出的结论 。 又比如采用“先分论后总论”的结构框架 , 从中国古代小说命名史上选取若干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个案 , 一一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 , 抽绎、归纳出古代小说命名的一些带有共性的特征 , 进而在中外文化比较视野中考察这些特征的历史渊源 , 揭示这些特征的文化内涵 。 在学术研究中采用不同的结构框架 , 大而化之地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研究者不同的思考路径和不同的治学兴趣 , 而这恰恰构成一个成熟的研究者的精神素质和学术修养 。 我想 , 聪明的读者完全可以从小龙博士这部著作的结构框架中 , 体察到他的思考路径和治学兴趣 , 进而认知他的精神素质和学术修养 。
而最让我欣悦的是 , 小龙博士在这部著作中拈出的众多学术问题及其巧妙的解答方式 , 鲜明地彰显出他探索的敏感、思维的活跃和论述的透辟 , 常常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 。
推荐阅读
- 李小龙|杨建平:希望泰森能够尊重前辈,尊重李小龙
- 穿搭|杨幂胸口装着李小龙,肱二头肌超发达,穿衣打扮好像中国版花木兰
- 北京师范大学|BNU那些隐秘的角落里,藏着你的故事吗?
- 京师心理大学堂|第十次没能按时打卡后,我退出了打卡群
- 北京师范大学|师大月历丨立秋节气,莫负时光
- 京师心理大学堂|《三十而已》钟晓芹:“不是没成家,你是没成年” | 从自我同一到亲密
- 京师读书会|当代厚脸皮社交指南: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 |现代李小龙炮轰杨幂张雨绮:我看不起离婚的,你们太狠心
- |现代李小龙警告潘玮柏:离古力娜扎1000米以上,我不怕你的律师函
- 京师心理大学堂|对别人不道德的人,可能源于他们对自己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