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1949|关于张柠的小说创作:“幻想”作为方法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关于张柠的小说创作:“幻想”作为方法
本文插图
在一群被文学批评耽误的“新锐”作家里 , 姗姗来迟的张柠教授却是势头最猛、创造力最旺盛的一位 。 在《幻想故事集》中 , 他对自己过往的中短篇作品进行了深度整理 , 让更多的手稿“重见天日” , 令人惊喜不已 。
似乎是为了展现其艺术创作的多样性 , 在这部小说集里 , 张柠非常郑重地将三部小说集的内容放到了一起 。 就像我们所看到的 , 小说非常清晰地划分出专注于“乡下故事”的“罗镇逸事”、体现“城市梦幻”的“幻想故事集” , 以及讲述“女性故事”的“旷野集”这三个从题材到风格都完全不同的部分 。 这种类似小说拼盘的呈现方式 , 虽不免留下浅尝辄止的遗憾 , 却也让人领略到艺术多样的欣喜 。
尽管《幻想故事集》里存在着诸多不同 , 但不得不说 , “幻想”是它们一以贯之的关键词 , 这也是张柠试图捕捉的核心命题 , 甚至构成了他最显著的文学方法 。 在他那里 , “文学幻想”一直被置于写作的核心位置 , 认为这是一种能摆脱“时空经验”束缚的回忆和感官反应 , 同时又是能够创造性地将世界和事物想象成有机整体的高级心理活动 。 这便正如他在《故事的权威性及其中国形态》一文中所谈到的 , “幻想家叙事”意味着用一种能够超越一时一地之经验的“创造的权威” , 来战胜“时间的权威”与“空间的权威” , 而这恰恰是虚构的魅力所在 。 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 《幻想故事集》就是要让我们看到这种念兹在兹的幻想 , 以及它所能展开的诸种艺术功能 。
幻想机制下的写作 , 自然不必亦步亦趋地追摹经验 , 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变形 , 以期获得更加典型的意义 。 “罗镇逸事”虽是作者穿越历史的风尘 , 对童年的一次深情回望 , 但作者执意将幻想与记忆杂糅一处 , 让自己的经历与故事之间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 一方面 , 小说看上去似乎是个人成长经历的再现 , 事实上 , 也确实包含作者的少年记忆:那些童年的玩伴、迷离的乡村世界 , 以及小镇上的百态人生 , 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 。 比如首篇《农妇刘玉珍》中 , 刘玉珍的悲苦在于 , 她需要开的是一服“受气药” , 以满足自己不断倾诉的欲望 。 这个乡间的劳碌命苦的女人就要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 却还要忍受丈夫的家暴;《妇产科医生杨红》里的杨红是小镇不折不扣的另类人物 , 他携带的现代文明似乎与小镇的环境格格不入 。 而在小镇人物之外 , 小说更多透露的是自我的世界 。 比如作为小镇医生的父亲与“我”的复杂感情就凝结在记忆深处 , 构成了个人成长中刻骨铭心的部分 。
小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 一方面确实可以从中辨认出个人成长的印迹 , 但另一方面 , 亦如作者所言 , “我”既在里面 , 又不在里面 , 这便是幻想的机制在起作用 。 因为记忆总是不可靠的 , 时间的绵延会不断冲刷岁月的刻痕 , 当年的人与事 , 总会暗淡不知所踪 , 需要通过幻想来重新捕捉、激活 。 往昔不可追 , 我们唯有企盼在幻想的世界里再活一次 。 而正是这些经由幻想而来的经验之变形 , 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法则 。 基于此 , 我们不会计较《流动马戏团》里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马戏团是否真的出现了 , 让人感念的恰恰是小镇少年关于外部世界的最初梦想 。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 , 所谓的“伪自传体” , 其实不是对“自传”的诋毁 , 而是让自传以“叙事”的形式获得更加闪亮的形象 。 唯有如此 , “罗镇轶事”里隐藏的“少年的梦幻和内心的悲伤”才会呈现得如此鲜明 , 如此动人 。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
- 消化疾病|关于结肠炎的一切,都在这儿了!(患者分享经历)
- 君王皇帝|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
- 儿童饮食|宝宝吃肉有讲究,关于宝宝吃肉那些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 贝隆夫人|贝隆夫人,珍藏的珠宝出人意料,关于她的诡异事件也很不可思议!
- 内分泌疾病|关于维生素的小知识
- 烹饪|你真的会吃猪肉吗?关于猪肉的一些“小秘密”,看完才懂为什么
- 女子|【小心】广州一女子夜行遭陌生男子按倒猥亵!关于自救这些必须知道!
- 健身|关于肌肉,常见的5个“道听途说”——你中枪了没?
- 小儿健康|关于宝宝发热的8个真相,最后一条90%家长都做错了
- 贾开福|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关于贾开福冒用职务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