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张磊:未来五年我看好这些行业


本文是2015年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领导力与管理之院长席教授廖卉博士对张磊先生的一篇采访 , 有删减 。 张磊先生通过分享在求学、工作、创业的人生道路经历 , 多维度地展示了高瓴资本掌门人的生活哲学、投资智慧和领导风格 , 值得我们反复重温、品味 。
一、机遇篇——大牛分享如何把握机遇
廖卉:在您求学和职业生涯中 , 出现过哪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和契机呢?您是如何判断并抓住这些机遇的?
张磊:重要的转折点和契机有以下几个 。
第一个转折点 , 小学考初中 , 差点没考上 , 因为我当时学习成绩比较差 。 小学考初中的最低录取分是140分 , 我考了141分 , 刚好多1分 。 我大概从高中二年级才开始努力;这是我第一次开始感觉要努力 , 印象特别深 。 我就读的中学现在还挺有名的:尽管河南驻马店是这么一个小城市 , 却出了一个很牛的师兄叫施一公 , 现在担任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 , 是我这所中学校友 。 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步 , 知道要努力 。
第二个转折点 , 我觉得是在人民大学读书 。 现在我交的很多很好的朋友还都是当年在人大读书的时候认识的;他们当中 , 现在有的是朋友 , 有的是关系很深的合作伙伴 , 有的还一起从事一些公益性事业 。 我们在人大创办的高礼研究院 , 就是很多当年人大经常在一起的校友参与办起来的 , 秘书长冯继勇和我是当时90级的同学 。 我很高兴当年在人大交到很多跨班、跨系、跨年级的好朋友 , 现在每次聚会都特别高兴;前段时间人大校友在香港中环召开论坛 , 我们几个人也还在一起 。 现在 , 人大纽约金融论坛的成立也让我觉得很高兴 。
第三个转折点 , 是我在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工作 , 而不是单纯的学习 。 在找工作这个煎熬的过程使自己重新发现了自己 , 再加上第一份工作中跟什么样的人工作 , 我觉得这两件事对我影响比较大 , 其实刚进耶鲁基金实习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 。 找了好几个别的工作机会 , 都被拒绝了 。 比如波士顿一家管理咨询公司 。 面试时对方让我分析个案例 , 问我某公司在某一设定区域内应该建多少家加油站 。 我反问对方 , 为什么需要建加油站?想想看 , 加油站的作用是什么?能改作它用吗 , 比方说 , 这个地段是否更适合开杂物店?会过时吗 , 比方说由于电动汽车普及而不再需要加油站了?其实这些并非愚蠢的问题 。 但面试我的那位老兄同情地看着我说 , “您可能缺少当咨询师的能力 。 ”第一轮的面试我参加了不少 , 但很少收到复试邀请 。 就在所有的门似乎都对我关闭了的时候 , 我在耶鲁投资办公室找到了一份实习生工作 。
第四个转折点 , 就是创业 。 在为公司打工还是创业两者之间 , 我选择创业 。 当时我的工作比较不错 , 而且和当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CEO , John Thain,关系很好 , 所以他委派我担任中国地区第一任NYSE的代表 。 这是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 我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但后来我还是决定创业 。 2005年我创建了高瓴资本 , 发展到今天高瓴资本管理着160亿美元 , 是亚洲最大的基金 , 涵盖了从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到二级市场 , 可以说是多方位的 , 涵盖了整个产业链 。
这些应该就是我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和契机吧 。
廖卉:您在面临各种各样选择的时候 , 譬如不同的投资机会、出国与否、创业与否等等 , 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否犹豫不决?您怎么看待一条道走到黑的做法?
张磊:不能说犹豫 , 我经常会反复考虑 。 我觉得我自己的特点是爱折腾 , 不满足现状 , 爱挑战自己 。 今天我们公司规模已经这么大了 , 但是我总在公司内部说二次创业 , 永远创业 。 这就像我喜欢具有冒险精神的运动一样 , 在事业方面我也是爱折腾 。 这是第一点 , 我从来不满足于现状 。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你有近200亿美元的基金 , 收管理费就够了 , 不用那么折腾 。 我不愿意这样 ,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 要么就不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