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慢动作|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八 )


时间管理 , 让我们越来越快
时间犹如一套严苛的规则 , 规范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什么时候睡觉不仅取决于有没有睡意 , 也取决于时钟所标示的时间;什么时候吃饭不仅取决于有没有饿 , 也取决于有没有到“饭点” 。 这种情况可不是在人类文明早期便有的 , 据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所述 , 机械时钟的最早使用始于13世纪欧洲的寺院 , 用于帮助人们准时地参加宗教活动 。 而直到公元1345年左右 , 欧洲人才开始普遍接受将一小时分为60分钟 , 把一分钟分成60秒 。 也是从那时起 , 时间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参照框架 , 把人的生活从大自然的背景中分离出来 。 之后的几个世纪 , 时钟走出宗教领域 ,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 芒福德甚至认为 , 工业革命中最关键的机器不是蒸汽机 , 而是时钟 。 而到了现代社会 , 时间更是被推上了神坛 。
在这种背景下 , “时间管理”应运而生 , 还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 。 它教我们如何设定任务目标 , 如何把任务分解 , 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 , 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单并设定好时间 , 如何把控好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些方法无疑都有一定的作用 , 但只不过都是“技术层面的解决” 。
所谓“技术层面的解决” , 是指只对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 , 而忽视了问题深处的根源 。 其后果是 , 问题的表面部分在短暂的消失后又再次出现 , 甚至愈演愈烈 。 时间管理中提倡的很多方法 , 并不是要让人们逃离现代性境遇所构筑的牢笼 , 反而是要对其加以技术性强化 , 教会我们更精细、更严苛地分割生命时间 。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 , 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 。
通过让自己更快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 , 表面上来看也有几分道理 。 可穷究起来 , 却是难以成真的海市蜃楼 , 因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 无怪乎计算机科学家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在其名著《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书中 , 提出了著名的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 , 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 ”
另一方面 , 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 , 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 , 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 。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 ,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liquid) , 是一个流动的世界 , 在这个社会里 , 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 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 由此可见 , 时间管理中制订时间计划的方法并不可靠 。 我们通常制订的计划往往会大大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 而正是这样的低估 , 逼迫我们快马加鞭 , 去完成一个个原本在既定期限内难以完成的任务 , 而一旦无法完成 , 我们又会陷入自责之中 , 而这种自责本身也是耗费时间的……
所以 , 虽然时间管理对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帮助 , 但人们的主观感受却常与此并不一致 , 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 事情永远都做不完 , 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
工作要快 , 但生活要慢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 , 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 , 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 , 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 他在《人文六讲》一书中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 , 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 。 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 。 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 , 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 , 急躁万分 。 所以一般交响曲都有慢板乐章 , 而且每个乐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 , 日常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 ”
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 , 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 , 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 , 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 。 这样 , 可以让自己不随波逐流 。 而另一些事情 , 像处理日常公务诸如看邮件、写报告等 , 则是越快越好 , 李欧梵先生说他都是用“极有限的时间”把它们处理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