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慢动作|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四 )


而在近期未来视角下 , 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 , 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 , 而是“怎么去做” 。 例如这位大一学生 , 在学习《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时 , 就会提醒自己要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这些环节 , 同时还要主动和老师沟通 , 甚至去摸清授课老师的脾气和喜好 。 而这些具体努力最终的指向可能就是拿到一个好分数 , 但是从长期视角来审视的话 , 拿高分对他来说 , 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 。
面对问题时采用这两种视角各有利弊 。 做远景规划时 , 人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 。 从价值和意义来看 , 这些远期目标的设定并无不妥 , 但是往往会缺乏可行性 。 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 , 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 。 但这种思路也存在副作用 , 就是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 , 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五年设想”实在是一个很有用的技巧 , 它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 , 把时间拉近到眼前 , 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 , 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 。 同时 , 也正是由于“五年”的时间跨度很长 , 我们就不会把可行性、便利性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 , 就不会因为一件事简单易实现就去做 , 而是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 , 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
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近期未来—远期未来”的框架可以用来分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 都是由“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不一致甚至冲突而导致的 。
就拿拖延症来举例 。 产生拖延症的一个原因是 , “远期未来”中有一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 , 例如“完成博士论文 , 拿到博士学位” , 而“近期未来”则遇上了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 , 例如阻碍是实验结果不理想 , 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包括成天看电影和打游戏 , 借此逃避阻碍 。 在这种状况下 , 人们通常的应对方式是不断地强化远期目标的意义 , “完成博士学业是我的全部”“如果博士退学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 但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 , 还可能因为加大了“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冲突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
那该怎么办呢?
一方面 , 从“远期未来”的角度 , 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 , 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 , 也不要一个劲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 , 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 , 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 , 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 。 另一方面 , 从“近期未来”的角度 , 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 , 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极端”措施 , 比如删除电脑里所有的电影、游戏 , 剪断网线 , 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机等等 。 可能有人会说 , 电影删了还可以再下 , 网线剪了可以再接 , 手机换了可以再换 , 这个方法有用吗?有用 。 因为虽然可能会出现反复 , 但这种反复会使得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更麻烦了 , 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小 , 这便增加了当事人转而去做实验、看论文的可能性 。
除了拖延症这个大难题之外 , 其他许多事情也反映了两种未来视角的冲突 。 花长时间来习得一项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采用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等 , 莫不如此 。 因为从长期来看 , 获得出众的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保护地球环境这些事情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容置疑 , 但是将它们放到较近的时间范围里考量 , 人们又会因为贪图一时的便利或满足一时的欲望而偏离这些长期目标 。 即便像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这样简单又很有意义的事 , 人们都可能为了偷一点懒而不积极配合 , 更何况其他事情呢?
又比如在学习时 , 独立钻研一道难题虽然会面临各种挑战 , 但整个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也会很大 , 如果早早放弃、转而从师长那里直接获取答案 , 自己反倒失去了充分锻炼的机会 。 但是现实中 , 人们往往贪图一时方便 , 选择了后一种方式 。 这也提醒我们 , 应该有意识地克服近期未来视角下的“抄近路”心态 , 正面迎接挑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