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王鸿生:以叙事让沉默者发声,让彼此陌生的经验碰头,重新“为时间塑形”( 五 )


叙事乃是一种伦理性的介入行动 。 小说叙生活之事 , 批评叙小说之事 , 世间的苦难、不公、荒谬 , 人生的困惑、无助、耻辱 , 还有光荣、爱和梦想 , 以及文本的修辞、语态、肌理、形构方式等等 , 没有什么是文学叙事及其批评性解读不能介入的 。 “介入” 就是 “以言行事” , 就是让沉默者发声 , 让彼此陌生的经验碰头 , 以便重新 “为时间塑形” , 为更加美好的可能的世界而讲述 。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参与和使用 “叙事”这一永不衰竭的人类文化资源 , 并从中汲取情感、道义和智慧的力量 , 从而可以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 。
故事使生命变得温暖而有意义 。 经验的独特性 , 记忆或想象的组织性、连续性 , 敏感的道德触角 , 诚实地而不是扭曲地、粉饰地表达 , 这就是叙事主体的建构——无论是一个人 , 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 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历史 , 讲不成自己的故事 , 就难以聚合并确立为一个 “主体” , 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承认和尊严 。 事实上 , 叙述行为及其分享 , 不仅意味着一种生命的、文化的尊严 , 它同时也构成了生存活动的超越性纬度 , 构成了故事化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策源地 。 可以肯定地说 , 这正是一切虚构、非虚构写作及其解读、批评永远也不会消亡的理由 , 而隐蔽存在于各种讲述活动中的叙事伦理精神 , 正是其内在保障 。
稿件责编:何晶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摄图网, pixabay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