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王鸿生:以叙事让沉默者发声,让彼此陌生的经验碰头,重新“为时间塑形”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王鸿生:以叙事让沉默者发声 , 让彼此陌生的经验碰头 , 重新“为时间塑形”
文学探照灯 | 今日热点(点击查看)
托卡尔丘克的新作《怪诞故事集》问世 | 《出小镇记》:悠远的少年记忆与小镇情怀 | 一家小书店的经营之道 | ......
伴随第七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揭晓的 , 是我们邀请了八位获奖者从各自文学观念出发 , 一起来探讨当下文艺评论环境里 , 如何“朝向‘真’的批评语境奋力前行” 。
点击图片观看颁奖短片
这些获奖者或是评论家身份 , 或是作家身份 , 或是横跨两者兼具一身 , 他们无一例外都尊重且期待着文学批评展现应有的力量 , 这种力量可以贴近文本内部联结写作者的心灵 , 并将其拖入到当代历史的核心问题中去评价 。
今天带来的是来自评论家王鸿生的文章 。 他提出 , 叙事是一种伦理性的介入行动——小说叙生活之事 , 批评叙小说之事 , 而正因这种“介入” , 就是 “以言行事” , 就是让沉默者发声 , 让彼此陌生的经验碰头 , 以便重新 “为时间塑形” , 为更加美好的可能的世界而讲述 。 同时 , 经由叙述行为及其分享 , 不仅意味着一种生命的、文化的尊严 , 它同时也构成了生存活动的超越性纬度 , 构成了故事化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策源地 。
伦理性介入:虚构叙事及小说批评的意义
文 / 王鸿生
本文插图
故事使生命变得温暖而有意义 。 经验的独特性 , 记忆或想象的组织性、连续性 , 敏感的道德触角 , 诚实地而不是扭曲地、粉饰地表达 , 这就是叙事主体的建构 。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一向幽深古怪 , 却有点直肠子 , 著名的精神进化四段论 “审美的人——政治的人——伦理的人——宗教的人” , 就来自他的发明 。 乍看之下 , 这很能概括一个完整人格的发展历程 , 但这种“线性递进”方式毕竟失之于机械 。 诗人布洛茨基与其类似 , 也将审美看作一个人格机体的发育基础 , 而将宗教视为一个精神机体的最终完成 。 在《美学是伦理之母》一文中 , 他甚至异想天开地提出 , “假如能够以阅读经历来选择领导人 , 作为一种道德保险形式 , 文学肯定比信仰体系或哲学的教育要可靠得多 。 ”企图以“文学王”来取代“哲人王” , 明显是一个文人借和柏拉图抬杠 , 在与现代政治怄气 。 但这也提醒人们 , 一种细腻的、敏锐的、具有共情力和反思性的文学伦理涵养 , 不仅与粗暴、抽象的权力形式及各种独断论难以相容 , 也和冷漠的受数理逻辑支配的技术世界格格不入 。
本文插图
克尔凯郭尔
本文插图
布洛茨基
小说是一种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日常世界施行“魔法”的话语伦理行为 。 当代叙事研究已经意识到 , 不同叙述活动其实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 , 就是“传递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 。 这种传递当然不是观念性的 , 不能把男男女女从具体社会境遇中抽离出来趋入“规则、禁律和义务” , 诚如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言 , “ 像伟大的小说家那样来理解道德 , 就是要把它看成差别细微、性质与层次错综交织的结构” 。 这就牵涉到小说批评如何来理解小说这一媒介的特殊功能 , 即一种虚拟性叙事建构的伦理意义 。 一般来讲 , 没有人否认小说具有某种精神范例或经验参照的有效性 , 也没有人公开反对小说在理解生活、社会和历史方面所存在的多样性“索引”价值 , 但如何来解释“虚构” , 人类又为什么离不开那些虚构的故事 , 就不那么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了 。
推荐阅读
- 文学报|遵循一条看似秘密其实坦荡的路径,在渺渺时间里彼此对照和记忆 | 此刻夜读
-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目录 | 《小说评论》2020年第4期
-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目录 | 《满族文学》2020年第4期
- 文学报|张悦然的创意写作课:为经典小说重新搭起脚手架,甚至攀登路线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一周文艺:石黑一雄新作被黑客“看中”,在塑料袋上读小说,与戛纳影展相约线上
- 文学报|茱萸、饭后、鸡毛、撞墙......钟情袖珍小书的汪老如今也拥有了自己的“别集”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十九世纪的伦敦邮局职场,催生出了一位与狄更斯同列的作家
- 林宜生|王鸿生:从《隐身衣》到《月落荒寺》,格非让小说成为一种例外
- 文学报|他是隐于建筑的“小说大师”,以不同作品呈现长篇、中篇、短篇的艺术 | 此刻夜读
-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张翎:故乡在我的血液中,无论离去还是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