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汽车发源地如何规避人才断层?|转型有坑( 二 )


中国大学课程的设置与实际行业内对汽车专业领域的划分严重不符 , 导致学生毕业后要经过一个很长很长的再学习过程 。 然而在德国的大学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 , 几乎每半年都会进行教材的更新 , 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专业 , 每年学到的东西都并不一样 。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学生学习到的就是目前最新的技术 , 使用的实验器材都是目前最新的 , 甚至是比企业用的更好 。
为何德国大学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经费?其实离不开一个叫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 简称DFG(德国科学基金会)的机构 , 每年提供约13亿欧元 , 为各个科学领域的研究项目提供经费 , 并促进科学家之间的合作 。
虽然中国也有这样的基金会 , 但是在DFG中有这么一个目标:让德国汽车工业领先世界十年 。 所以为了这一目标 , DFG会从各个方面来保持德国汽车工业的领先性 , 其中当然包括大学人才的培养 。
汽车|汽车发源地如何规避人才断层?|转型有坑
本文插图

当中国大学教材内容老旧、内容泛泛而谈 , 汽车构造还在说着化油器的原理 , 同步器的原理 , 汽车理论里说了很多计算动力性能的方法 , 汽车设计里说了很多怎么算传动比 , 怎么算制动力 , 但却没说汽车设计要满足低速碰撞的法规等等 , 而德国大学汽车专业却已经在研究如何提升内燃机的燃烧比例 , 整车坐标系的使用 , 更加贴近实用的场景 。
还有一个例子 , 当很多人还在质疑大学的内容是否真的要面面俱到 , 当中国关于汽车设计还停留在设计概念本身 , 作为世界上最好的设计院校之一的美国ACCD(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却有一本叫做H-point的教材 , 这本教材就介绍了车型的划分 , 坐标系是怎么回事 , 地面线是什么 , 怎么对标(benchmark)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真正会用到的技术和概念 。
中国汽车行业从大学开始的第一步就输给了德国 , 欧美 。
疾在骨髓 , 司命之所属
就在《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发布后的5天时间 , 大连理工大学内燃机专业就读的周海军就知道自己选错了专业 。 当他得知已经大三的他已经几乎无法换专业时 , 对自己的未来也更加渺茫 , 打电话回家想让父母在老家找一个更好的机会 。
这不是段子 , 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 这是就业市场向高等教育传递新的能力需求信号 。 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 职业需求瞬息万变 , 传统单一化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灵活的就业能力 。 企业更加倾向于聘用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素养、拥有适应变化和多样化环境的能力、能适应宽口径职业需求的毕业生 。
汽车|汽车发源地如何规避人才断层?|转型有坑
本文插图

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新的社会期待 , 但是中国大学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对策 。 我们来看看欧美的大学如何面对这样的变化 。
在德国 , 以工科型大学为例 , 转专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 , 但也仅仅局限于工科之内 , 德国大学更看重的是一个毕业生的综合性 , 只要自身的学分高 , 想换的专业交叉课程多的情况下 , 就能够申请换专业 , 乃至更换学校 。
“在国内学校 , 行政力量太强大 , 而在德国以技术为导向 , 行政力量并不会成为阻碍 。 ”
相比本科 , 更加重要的硕士和博士的培养 , 德国和中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 在中国硕士和博士毕业的关键标准是论文 , “要么是非常超前的技术研发 , 很难出实际结果 , 要么就是太接地气 , 没有意义的研究 , 中国汽车专业的研究的断层现象非常明显 。 ”
在德国 , 论文并不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的必备 , 而是教授认为你能够毕业了 , 你就能够毕业 。 所以教授这个职位就成为了人才输送的第一个守门人 。 从目前德国汽车工业的领先程度来看 , 这一个守门人可以说是相当称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