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民间美术话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 。“端午”之称,最早见于晋代周处所撰《风土记》,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俗众多,随之产生的民间美术也极为丰富 。它们以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式,将端午节装点得五彩缤纷、热闹非凡,为后人留存下珍贵的可视资料 。
【民间民间美术话端午】全生避毒
端午在仲夏时节,气温骤升,百虫始动,疫病容易滋生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即把五月视为“恶月”,而五月初五则是“恶上加恶” 。面对时气变化带来的难题,古人发明出各种方式来克服它 。除蓄采本草、沐浴兰汤、饮雄黄酒外,将五色丝、香包佩戴在儿童胸前的做法在民间颇为流行 。五色丝又叫“长命缕”“续命缕”,从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的记述中可得知,早在汉代,人们便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缠臂”,以避除兵鬼、病瘟 。五色为青、赤、白、黑、黄,分别象征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宋代,人们将五色丝编缀成方形饰物佩戴在胸前 。历代相因,不断充实变化 。香包与五色丝的功用相似 。旧时,人们用绸缎或棉布制成各种精巧玲珑的小香包,装上香茅、甘草、丁香、柴胡、苍术、冰片、香樟,甚至是檀香、牛黄、朱砂等名贵药材,既能驱病散浊,又为孩子们增添了如意的玩物,玩耍起来小巧玲珑,周身香爽 。
甘肃庆阳的香包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其中以“螃蟹”香包最具特色 。当地人将螃蟹视为毒物,在螃蟹身上缀以蝎子、蜈蚣、蛇、壁虎、蜘蛛等五种毒虫,用以毒攻毒的方式防御毒害 。避五毒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五毒”的形象,自汉代便已出现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中记载,宋代宫廷中“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蜥蜴等,谓之‘毒虫’ 。”实际上,夏季的毒虫不计其数,“五”只是个虚数 。人们将五毒的形象绣制在香包或儿童衣物之上,既是为了避免毒虫侵害,也有让小儿辨识毒虫的科普作用 。
宋以降,“五毒文化”在民间愈加广泛,人们将端午节避除毒邪的需求与张天师镇妖除祟的法力结合起来,张贴“天师符”以降五毒的风俗也随之盛行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有这样一首歌谣:“五月五日无,天师骑艾虎,五毒化灰尘,妖邪归地府 。”
在民间,老虎也具有镇克“五毒”的本领 。清人吕种玉在《言鲭·谷雨五毒》中写道:“古者,青齐风俗,于谷雨日画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状,各画一针刺,宣布家户贴之,以禳虫毒 。”由此可知,最早的五毒用于谷雨时节,后来延伸为端午节习俗 。虎镇五毒的意义在于,以老虎的正面力量,将各种妨害健康的祸疫予以歼灭 。
然而,用老虎降服几条毒虫,实在有些大材小用 。故而,民间创作出大量的“鸡吃五毒”的作品 。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中就有一幅表现鸡食五毒的《西洋斗鸡图》 。黄河流域的剪纸作品中,大多将五毒简化为其中毒性最强、最值得警惕的蝎子 。陕西安塞的剪纸能手曹佃祥就曾创作过一幅《鸡吃蝎子》的剪纸 。美丽壮硕的雄鸡啄住蝎子欲以吞掉,既贴近生活实际,又符合人们避除毒害的心里 。
以虎镇邪
在端午节俗中,虎的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以勇猛、强健的身姿,震慑、庇护的效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早在先秦时期,老虎“性食鬼魅”的说法便在民间盛行 。《山海经》中叙述,度朔山上有两位神仙神荼、郁垒,镇守万鬼之门,凡遇恶鬼出入,便用苇索捆绑送去喂虎 。在人们的心目中,猛兽成为了人们防御凶邪的“守护神” 。千百年来,这种观念左右着人们的民间美术创作活动,使得老虎成为民间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等品类中的重要题材 。
艾草是生长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植物,其茎叶具有异香,能驱蚊虫,清瘴气 。端午时节,人们常将艾草悬挂在门旁,或扎制成虎形,谓之“艾虎”,以避邪祟 。而今,我们能够见到的端午艾虎,多为剪纸和布制玩具 。农村妇女剪制的艾虎剪纸,常常配有艾叶、花草、蒲剑和葫芦形象 。
推荐阅读
- |市第六中学举行美术教学开放周活动
- 北青网|范冰冰穿碎花裙逛美术馆 脚上厚底鞋抢镜
- 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
- |嘉定美术馆里逛艺术夜市 沉浸式体验带你“玩转”两宋
- 展览|央美美术馆首个全数字化虚拟展览上线
- 行业互联网|“云端”也能种蘑菇?——首都民间友好交流云对话线上举行
- |[视频]北京 记住乡愁 来国博品味山东民间艺术
- 市场博物|端午后福利,三只库存湛江鸡,十种广东食法
- |省政协召开“云南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专题协商会 迪庆分会场专家代表积极建言
- 两代人的家国故事,中外动画经典,两展览同期亮相何香凝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