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

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许健康是海口市实验中学的一名校警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张茂 摄
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许健康田野调查时拍摄记录老物件 。
端午节|海口一校警痴迷琼闽文化 4年写作26篇论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许健康踏勘文昌铺前斗柄塔时留影 。
许健康 , 这位成长于福建古城泉州又有缘来到海南工作的乡土文化爱好者 , 多年来热心于琼闽文化调查研究 。从2016年开始 , 这位初中毕业的中学校警 , 在海南省博物馆、泉州公益组织刺桐会等一些专家、学者的指导下 , 拿起笔记录下对琼闽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到目前为止 , 许健康或与他人合作或独立撰写了26篇关于闽琼文化的文章 , 并有部分已公开发表 。
缘起
三沙沉船出水石雕
据史志记载 ,在宋元时期 , 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刺桐(Zaitun)港(今福建泉州)起航 , 经过雷州、琼州、东南亚和南海诸国 , 穿过印度洋 , 进入红海 , 抵达东非和欧洲 , 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 , 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
泉州、雷州、琼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重点起源地 , 也是三个地标 。尤其是泉州 , 这座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的港口城市 , 船舶往来如织 , 各国商贾云集 , 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多种宗教教派在泉州留下痕迹 , 形成了开放兼容 , 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 。
许健康从小浸染在泉州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中 , 对讲述乡土故事 , 探勘文物古迹有着浓厚的兴趣 。1990年 , 年满20岁的许健康参军来到海南 , 发现海南在地方语言、风俗习惯上都与家乡有着相似的地方 , 这让他倍感亲切 。
后来 , 许健康返回泉州 , 加入了当地致力于弘扬传播闽南文化的公益组织“刺桐会” , 跟随组织实地探访各种文保古迹 , 筹集书籍 , 走入校园举办传播乡土文化的活动 。
2015年 , 许健康的儿子考上了海南的公务员 , 便与家人跟随孩子来到海南 , 在海口实验中学找了一份校警的工作 。不久后 , 爱看报纸的许健康 , 在报纸上看到三沙市永乐群岛珊瑚岛海域“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的消息 , 得知这处沉船遗址收获颇多 , 一共发现了274件石构件 , 出水37件石雕的人像和狮子等文物 。
“我当时一看到沉船捞上来的石狮子图片 , 就觉得跟泉州开元寺附近的石狮子在造型、纹路甚至神态方面都很相似 。”通过报纸提供的联系方式 , 许健康联系到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李钊 , 告诉他这批文物极有可能是来自于福建 , 并讲述了自己的判断依据 。
后来 , 经过海南、福建两地的考古专家比对后 , 确认“珊瑚岛一号”是清代中期一艘远洋运输船 , 运载着从泉州产出的一批石雕构件 , 打算运送到东南亚地区用于寺庙建筑 , 未曾想到在南海海域沉船 。
此事让许健康感受到 , 千百年来 , 闽人源源不断南下琼崖落地生根 , 两地之间的深厚渊源和文脉关系 , 有很多值得研究探索的领域 。
也正是通过这次三沙沉船考古事件 , 许健康与李钊成了朋友 。李钊认为 , 许健康出生于泉州 , 对闽南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 如今又定居海南 , 对海南文化有浓厚兴趣 , 便鼓励他把对这两地文化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 , 写成文章 。
沉醉
实地踏勘调查历史
随着对文化认知不断加深和眼界格局更为开阔 , 许健康想在更大范围感知海南文化 , 于是跟随其他乡土文化爱好者和省博的专家 , 到海南岛的海边、山野、乡村 , 开展田野调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