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浮亏

原始标题: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浮亏 “打破刚兑”已不再是口号)这两天 , 关于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的话题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本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最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负数 。 比如招行代销的招银理财的一款名为“季季开1号”的固收类理财产品 , 该成品成立于4月17日 , 而至6月3日单位净值跌至0.9997 , 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4.42% 。与此同时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 , 还有不少客户针对购买的低风险银行理财暴跌或亏损的问题发起了投诉 。对此 ,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 主要是受到债市调整影响 , 也和理财产品估值方法的改变有关 。 且短期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代表实际的负收益 。普益标准副总经理陈新春亦强调 , 针对理财产品特别是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 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多家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债券市场动荡之下 , 多家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了浮亏 。6月11日 , 本报采访人员登陆招行App发现 , 该行代销了旗下理财子公司一款成立于4月17日、风险等级R2、名叫“季季开1号”固收类理财产品 。 而截至6月3日 , 该产品单位净值已跌破本金 , 跌至0.9997 , 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4.42% 。另一款风险等级R2 、名叫“季季开2号”的产品 , 于5月13日成立 , 截至6月3日 , 单位净值也跌至0.9996 , 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0.63% 。根据介绍 , 上述两款产品均是“100%主投固收类资产 , 不参与股市 , 通过票息收益积累 , 根据市场变化择机进行交易” 。而一些银行理财亏损还引发了客户的投诉 。本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在黑猫投诉平台多个用户投诉称购买的中低风险银行理财暴跌或亏损 。 比如6月8日 , 有用户投诉称 , “购买招商银行一款R2风险级别的理财 , 周周发2.0从5月持有开始 , 到今天已经亏损了快3万 。 ”6月7日 , 则有用户反映 , “中银理财稳富WF2023亏损本金”等等 。“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 , 确实比例较低 , 长期以来预期收益率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 即使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的产品 , 亏损比例也很低 , 亏损的产品多是风险等级较高、适用于高净值客户、投向包含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 。 ”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坦言 。该分析师还进一步向《华夏时报》采访人员分析指出 , 上述出现浮亏的银行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的净值型理财产品 , 是非结构性理财产品 。 近两年银行理财逐步从预期收益率型向净值化转型 , 产品运作模式也从原来的封闭型转变为可随时申赎的开放式或定期开放产品 , 投资标的以固收类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更类似于债券型公募基金 , 资产净值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出现波动 , 近期出现浮亏的理财产品也主要是受到债市调整影响 , 又恰逢该产品的申购赎回开放期 , 如果投资者在此时进行赎回操作就可能会损失本金 。除了受债市大幅震荡影响之外 , 还和采用市价法估值有关 。据悉 , 过去 , 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多数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 , 而资管新规发布后 , 绝大部分产品须采用市价法来估值 。陈新春表示 , 采用市值法 , 将直接根据底层资产价格表现计入产品净值 , 若底层资产价格波动较大 , 直接反映在产品层面 , 其单位净值变化就大 。 比如近期债券市场总体走熊 , 价格下跌幅度较大 , 按市值法估值 , 则债券类理财产品的净值下跌幅度大 , 甚至会产生负收益 。不过 , 陈新春亦指出 , 需注意的是 , 短期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代表实际的负收益 。 以股票投资为例 , 短期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带来亏损 , 但如果长期持有 , 价格依然会涨回来 , 长期看依然是盈利 。 债券类理财产品同理 , 债券价格有涨有跌 , 最终市场价格会向内在价值回归 , 只要不是短期就赎回 , 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会带来实际的负收益 。“打破刚兑”已不再是口号根据普益标准发布的数据显示 , 2020年5月 , 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为4.49% , 环比下滑23BP , 较基期(2018年5月)下滑118BP 。 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指数环比下滑4.06点至79.19点 。“本月(5月) , 权益市场区间震荡 , 部分投资于权益资产的混合类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出现上行 。 不过 , 考虑疫情冲击减弱、国内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等方面的因素 , 短期政策力度低于预期 , 国内政策逐渐由‘宽货币’向‘宽财政’转移 , 债市到期收益率上行 , 债券价格回落 , 债市收益下行 , 这影响银行固定收益类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行 。 二者综合影响下 , 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比较基准出现回落 。 ” 普益标准方面指出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则向《华夏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未来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化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 , 银行给客户展示的收益率也是业绩比较基准 , 而非银行到期一定会给客户兑付的收益率 。该分析师还进一步指出 , 在投资过程中 , 产品的收益会受到投资标的走势、银行资产管理投资策略等因素影响 ,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 , “打破刚兑”已经不再是口号 , 是真实的会发生的 , 在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时 , 未来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标的、风险等级、是否保本等 , 也需要关注银行管理该类产品的历史业绩来选择管理能力较好的机构 。而对于银行而言 , “保本保收益”的形象也将褪去 , 要在资管市场通过业绩去竞争客户 。此外 , 陈新春亦强调 , 针对理财产品特别是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 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 比如让客户理解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是摆脱了银行赚差价 , 银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 客户能够分享更多产品的超额收益;并且通过长期投资能够平滑净值波动 , 客户在长期能收获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红利等等 。 来源:华夏时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