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学|这家中国工业巨头凭什么?,从亏损几千万到年赚千亿( 六 )


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 , 由美国RCA公司的研究员发明 。 1960年代 , RCA想发明一种挂在墙上的电视 , 但管理层认为研发周期太长 , 于是束之高阁 。 当时 , 计算机是高科技行业的香饽饽 , RCA一头扎进了与IBM的大战 , 到了1971年 , RCA惨败 , 不得不卖掉计算机业务 , 非常可惜的是 , 液晶显示技术研究也被同时停止了 。
美国公司对液晶显示技术的研究其实非常多 , 但大多半途而废 。 因为所有的美国公司 , 都在想着怎么做出来价值更高的液晶电视产品 , 而对钟表、计算器这类边缘产品则是瞧不上正眼 。
液晶显示电视迟迟难产 , 日本的钟表厂商反而盯上了这个新兴的显示技术 。 须羽精工把LCD技术用到了数字手表上 , 大获成功 。 看起来不起眼的边缘市场 , 为液晶显示技术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
1983年 , 须羽精工在东京发布了2英寸的微型彩色液晶电视 , 震惊产业界 。 之后 , 松下、日立、东芝等日本企业鱼贯而入 。
在LCD产业 , 日本企业大大缩短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时间 , 并占据了行业的垄断地位 。
但是 , 来势凶猛的韩国企业 , 改变了游戏规则 。 从日本人的成功上 , 韩国人又一次看到了即将腾飞的工业 , 他们把它称作继半导体芯片之后韩国电子工业继续发展的第二顿饕餮大餐 。
为了减少对日本核心元器件的依赖 , 三星和LG在日本设立研发机构 , 积极融入技术学习网络 。 在1993-1994年的第一次液晶衰退期 , 韩国双雄雇佣了日本大量失业的工程师 , 并上马了生产线 。
即便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 , LG依然耗资数十亿美元上马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 。
由此 , 韩国工业在短短数年内实现了反超 。 1999年 , 三星的市占率达到19% , 位居全球第一 , LG达到16% , 紧随其后 , 原有的日本老大夏普 , 被甩在了身后 。
当2001年全世界TFT企业都在亏损时 , LG咬牙投资建设世界上第一条5代线 。 2001年10月底 , 在日本横滨举行的国际光电大展期间的一个研讨会上 , 某日本知名大企业的一位高管以泰坦尼克号为例 , 质疑韩国企业准备投资5代线的决策 , 讽刺韩国人以为越大越好 。
但事后看 , 率先建设5代线正是韩国超过日本的分水岭 。 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推动TFT-LCD跃入电视应用阶段的主角不是作为产业化先行者的日本企业 , 而是后进的韩国企业——在桌面电脑上替代CRT并批量应用于电视的TFT-LCD液晶面板是由5代线首先生产的(5代线可以经济合理地切割大到26英寸的屏) , 而率先建成5代线的企业恰恰是从此被称为“韩国双雄”的三星和LG 。
“逆周期投资” , 成为在这个嗜血工业成功的不二法门——三星和LG , 在进入液晶面板行业后的七八年间 , 平均每年亏损5000万到一亿美元 , 只有在两大玩家垄断市场之后 , 利润才滚滚而来 。
这就是这个高科技工业的残酷魅力:要么苟延残喘、流血至死 , 要么称霸天下、独享利润 。 在两者之间 , 不存在中间状态 。 因为摩尔定律的快速迭代 , 会让所有跟不上步伐的玩家 , 在深不见底的液晶周期低谷 , 自动消亡 。
在刚决定进入这个工业时 , 京东方曾经与某日企谈过在中国合资建立TFT-LCD生产线的可能性 。 当时这家企业的液晶业务正遭遇困难 , 负责运营液晶业务的子公司愿意卖 , 但报到母公司董事会讨论时 , 有位日本老爷子痛哭流涕地说:不能卖 , 即使不得不卖也不能卖给中国人!
幸运的是 , 京东方正好碰上了一个马上就要死掉的玩家:韩国现代旗下的HYDIS 。
对于急切想要进入液晶显示行业的京东方来说 , HYDIS是一个绝佳的标的:完善的技术研发能力、遍布全球的经销网、全球排名第9的年生产能力 。 现代集团牵头了一系列的韩朝交流项目 , 投入巨大却一直亏损 。 到了2001年 , 现代迫于资金周转压力 , 已无力继续在液晶面板项目上氪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