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学|这家中国工业巨头凭什么?,从亏损几千万到年赚千亿( 九 )


在中国工程师们悄悄学习的时候 , 液晶周期来到了有利于京东方的时点 。
2007年4月开始 , 液晶面板市场突然好转 , 五个月之内 , 京东方的出货主力产品价格上涨了30% 。 2007年全年 , 京东方实现了7亿元的净利润 , 并迅速还清了大部分债务 。
第一性原理在握 , 京东方在四年内迅速掌握了液晶面板行业的“内功心法” 。 接下来 , 京东方要做的就是把第二曲线的斜率迅速打上去 。 到时候 , 即便强如韩国双雄 , 也无法阻挡其迅猛之势 。
属于中国工业的奇点时刻已经到来 , 京东方的使命 , 就是逆天改命 。
混沌大学|这家中国工业巨头凭什么?,从亏损几千万到年赚千亿
文章图片
逆周期血战:千亿扩张方法论
6代线是液晶面板行业的临界点 。 6代线之后 , 玻璃基板就可以经济合理地切割超过30英寸的显示屏 , 因而6代线及以上被称为“高世代” 。 当液晶面板行业在2006年开始进入高世代之后 , 传统彩电已毫无还手之力 。
面板打架 , 电视遭殃 。 从2006年开始 , 中国电视业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 。
改革开放之初 , 中国以“计划+引进”的政策大力发展彩电产业 。
1985年6月 , 电子工业部在天津召开第一次全国彩电国产化工作会议 , 提出以“引进、消化、开发、创新”为方针 。 在后来十多年的时间里 , 国家批准了超过300亿元的总投资 , 累计引进彩电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线286条 , 通过引进和合资建立了7个彩色显像管企业 , 建立起除核心芯片之外的完整电视产业链 。 大规模引进的浪潮把国内原有的电视技术产品轨道及其产业基础冲到了一边 。
咸阳彩虹、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湖南LG·曙光、深圳赛格日立以及后来被法国汤姆逊收购的东莞福地和佛山彩管就是俗称的中国“八大彩管厂” , 再加上安彩、石家庄玻壳厂和赛格三星等玻壳企业 , 构成了中国彩色显像管工业的主体 , 并支撑了中国彩电工业的发展 。
但是液晶面板技术迅速替代了彩电显像管 , 而中国的电视产业向来只会与外资合作生产电视管子 。 平板显示器对CRT的替代使中国彩电工业再次陷入对国外供应商的高度依赖:中国曾经花了几乎20年的时间使彩电工业价值链的95%在本土生成 , 但由于CRT被平板显示器所替代并不得不依靠外国厂商来获得液晶平板显示器 , 中国彩电工业价值链的80%又再度转移到国外 。
面对技术的非连续性变化 , 中国彩电业一开始不愿意承认事实 。 2006年 , 八大彩管厂说CRT仍是电视消费主流 , 一年退市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 一语成谶 , 2007年开始 , 八大彩管厂纷纷停产倒闭 , 外资合作伙伴们“拧干毛巾的最后一滴水” , 没有留下任何技术 , 最后撤资了事 。
中国的电视产业风雨飘摇 , 2008年的金融危机似乎提供了一个机会 。 欧美市场需求骤降 , 液晶周期突然进入衰退阶段 , 以往供应日、韩的中国台湾地区厂家 , 被大幅砍单 , 库存剧增 , 全面亏损 。 2009年1月 , 在中国大陆官方的牵头下 , 9家电视制造企业向台商订购了近22亿美元液晶面板 。
此时 , 韩国企业突然来了个釜底抽薪 。
从2009年2月开始 , 韩企手持现金从台商手中大肆收购液晶面板 , 同时控制向中国大陆企业的液晶面板供应 , 坐地起价 。 半年时间 , 液晶面板价格涨了30% , 中国的彩电企业再次陷入了窘境 。
液晶面板产业的重要性就此提上日程 。 2009年4月 , 新型显示器件被列入国家政策支持范围 , 台商与外资厂家 , 被寄予厚望 。
但令人失望的是 , 无论是日韩 , 还是中国台湾地区 , 都严格防范技术外流 。 韩国政府在2007年出台技术保护法 , 以严格提防“知识头脑和技术流向中国” 。 台湾当局于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大陆投资政策 , 堵死了大陆企业投资台湾液晶面板工业的可能性 。 对于台湾液晶面板企业到大陆投资 , 台湾当局当时仅开放赴大陆投资后段模组厂 , 对于关键的面板制造仍列在禁止名单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