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学|这家中国工业巨头凭什么?,从亏损几千万到年赚千亿(12)


每三年 , 液晶显示面板价格会下降50% , 若要生存下去 , 产品性能和有效技术保有量必须提升一倍以上 。
对勾曲线涵盖了王东升定义的产品竞争力的三个维度:速度、品质和盈利性 。 由此 , 王东升对产品开发提出了系列原则:技术领先、全球首发、价值共创、动态平衡 。
王东升在长期发展中摸索出的一套方法论 , 有效支撑了京东方的猛烈扩张 。 从2012年开始 , 京东方又开始了新一轮扩张:285亿的合肥8.5代线、328亿的重庆8.5代线、10亿吨煤探矿权的鄂尔多斯5.5代AM-OLED线 。
其中 , 最奇葩的当然是鄂尔多斯以探矿权换取京东方对当地的工业投资 。
一开始 , 地方政府对于煤换工业项目十分警惕 , 毕竟被骗了好多次 。 项目落地后 , 内蒙古自治区组织了百余人的“观光团”进入洁净车间考察 , 后来看到工厂绿化区草坪长得不好 , 还专门派人重新栽了一遍 。 而正是地方政府的信任 , 让京东方及时拿到了探矿权并转手 , 避免了当年被ST 。
除了规模上的急速扩张 , 京东方的技术进展同样迅猛 。 2013年 , 京东方的全球首发产品比例达到35% , 这个水平在全球业内位居第一 。 连续性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能力的累积性增长最后导致革命性的技术成果——京东方能够在开发超过500ppi的手机屏和4K、8K大尺寸电视屏等产品就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
自助者 , 天助之 。 从2008年到2013年 , 京东方和他的创业伙伴们 , 在液晶面板行业上倾注了1300亿元 。 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业投资下 , 京东方在2012年跻身全球产能前5 , 在2013年实现了23.5亿元的净利润 。
全球液晶面板行业 , 正在因为京东方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一个新世界 , 即将诞生 。
混沌大学|这家中国工业巨头凭什么?,从亏损几千万到年赚千亿
文章图片
勇敢新世界
京东方的迅速扩张 , 前所未有的延长了液晶周期的萧条阶段 , 并彻底改变了液晶面板行业的成本结构 。 从2010年5月到2011年11月 , 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价格连续下跌19个月 , 三星、LG、夏普、友达等厂家动辄巨亏数十亿美元 。
夏普深陷亏损的直接原因是曾被寄予厚望的10代线——夏普与韩国企业争夺技术和市场领先权的产物——被证明是一个更大的负担 。
工厂开工后 , 日本国内买薄板电视蔚然成风 , 面板供不应求 , 但夏普常常不能按时向索尼、东芝供货 。 自2011年下半年起 , 夏普堺工厂的开工率不到五成 。 2012年1月 , 韩国三星电子采购部门准备向夏普下大订单 , 却遭到“非常坚定的回绝” , 以至于三星的人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堺的设备有一半放空 , 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 ”
尽管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的需求景气正在快速升温 , 但是每片32英寸液晶面板 , 再也回不到200美元以上的水平 。 因为京东方的进入 , 液晶面板行业的价格基准已经明显向下位移 。
当价格下降到较低水平致使大多数国际厂商亏损的时候 , 京东方却能够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上赢利 , 说明它们比在位的国际厂商更适应新的价格基准 。
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 , 预示着这个工业的市场竞争条件被永远改变 , 从此每一家业内企业都必须接受新的“宿命”——只不过这一次中国企业扮演的角色是新“宿命”的促成者 , 而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
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手机厂商 , 也获益于京东方的“边缘崛起” 。 在中国大陆有了可以供应廉价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厂商后 , 国外厂商再也不能随意掐断中国电子行业玩家的供应 , 并坐地起价 。
中国工业的崛起使全球显示工业变成竞争性的 , 迫使国际厂商不敢无视中国企业的需求 。 例如 , 夏普一改过去不对外供屏的“傲慢” , 不仅向苹果等国际大公司供货 , 而且向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供应显示屏 。 2014年 , 夏普与中国10多家智能手机厂商开展供货谈判 , 计划年内将面向中国的智能手机液晶面板供货量提高1倍左右 , 增至每月500万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