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权壮 黄科安 | 叙述学视角下散文“真实性”初探( 四 )


(二)文学层面的散文“真实性”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或文类的指称源于西方的文体“四分法” 。 在西方文体观念中 , 虽然散文与诗、戏剧、小说并称 , 可同视为“文学” , 但是 , 文学性的高低却并不能等量齐观 。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 , 广义的“诗”与散文相对 , “诗”是文学的塔尖 , 相比之下 , 散文则逊色不少 , 书中带有“散文”字样的词语如“散文意识”、“散文化”、“散文生活”等多含贬义 。[19]“五四”时期 , 中国的知识者采纳或借鉴西方的文类观念 , 并结合自己的文学传统 , 突出“散文”的文学性 。 刘半农说 , “所谓散文 , 亦文学的散文 , 而非文字的散文” , “凡可视为文学上永久存在之资格与价值者 , 只诗歌戏曲、小说杂文二种也” 。[20]周作人在继承中国古典小品文精髓的基础上 , 吸收西方随笔观念 , 进一步提出“美文” [21]概念 ,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而言 , 这标志着文学性散文的文体觉醒 , 并寻求脱离古代文章的牢笼 。 周作人还将思想付诸实践 , 推动了一场声势颇大的“美文”实践运动 , 使得中国新文学在第一个十年里“散文小品的成功 , 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22]所以 , 从一定程度上说 , 孙绍振的评价是有合理性的:“在中国散文史上 , 甚至世界散文史上 , 划时代地把散文归结为单纯的审美价值载体 , 为中国现代散文揭开了历史的新篇 , 大大解放了散文的创造力 。 ” [23]
既然文学性散文本质上属于文学 , 即“审美价值载体” , 那么 , 它必定是以“艺术真实”为最高追求 。 跟以实用性和功利性为主的文章相比 , 它更注重情感性、形象性及艺术融贯性 , 功利的需要、真理的诉求和道德的说教等都应像盐化于水一样消融于审美形象的塑造当中 。 但是 , 文学性散文源于古代文章 , 它并未失去“文章”的基础特征——叙述真实 。 也即是说 , 文学性散文的艺术真实是建立在叙述真实基础上的 , 这就跟同样追求艺术真实却以叙述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区分开来 。 在阅读文学性散文时 , 隐含作者形象跟叙述者形象在读者感受上是“零距离”的 , 或者说是重合的 , 读者由此获得一种隐含作者仿在眼前的、让人可以企及的直接的真实感 , 这份特殊的真实感久而久之就给读者造成某种心理错觉 , 下意识地、不加区分地将叙述者直接说成是“作者本人” , 而理论上它们是性质不同的范畴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郁达夫说 , 现代散文带有浓厚的“自叙传的色彩” [24] 。
而小说建立在叙述虚构基础上 , 叙述者及其叙述行为并不是对于隐含作者及其创作心理过程的真实反映 , 即便当中的叙述者是文本故事的主人公 , 典型色彩浓厚 , 又是第一人称叙事 , 甚至跟创作者在精神上颇多共同点 , 但从逻辑上和阅读体验上均无法将它当作隐含作者的真实映像 。 比如 , 读郁达夫一些自传性强的小说 , 如《迟桂花》 , 作为主人公兼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叙述者与作为创作者的郁达夫之间总给人一种“似却不是”的距离感 。 原因在于 , 叙述者显然是在一个虚构的独立时空中存在并且按照那个虚构的时空逻辑进行活动 , 这样的叙述者是回不到现实世界的 , 可是 , 作为有血有肉的隐含作者却是现实世界的 , 且按照现实世界的时空逻辑活动 。 至于当中给读者所产生的某种“不是却似”的“真实感”就只能从散文与小说文体互渗的角度来理解了 , 这需要另文再论 。
(三)文体层面的散文“真实性”
在叙述交流框架中 , 叙述内容与叙述者实际上是硬币的两面 , 而且也内在关联着隐含作者的生成 。 因为 , 叙述者的叙述过程、叙述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叙述者形象的形成过程是重合 , 叙述者本身就是被建构、“被叙述” [25]出来的 。 叙述内容属于作品的题材 。 据题材的主导性质可大体区分为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 , 其题材之“真实性”分别体现为“情意之真”(真情实感)、“智性(知性)之真”(真知灼见)和“事实之真”(真人真事) 。 虽然 , 任何文学文体都内在地糅合着经艺术化处理的“情”(抒情)、“理”(议论)、“事”(叙事)等因素 , 但是 , 与小说相比 , 文学性散文的议论、抒情和叙事却有不同的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