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权壮 黄科安 | 叙述学视角下散文“真实性”初探( 五 )


首先 , 作为表达手段 , “议论”和“抒情”与叙述者的叙述行为是共时态的 , 意味着主体意识的完整表达 , 是叙述者自我显现的最直接的手段 。 而“叙事”则不同 。 如果说 , 叙述者的“叙”(叙述行为)是现在时态 , 那么 , 所叙之“事”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过去时态 , 即“事后回忆” 。[26]叙述者在“叙事”时就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偏离“现在时态”而进入到“过去时态” , 从而使主体意识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 ,[27]而且 , 故事的虚构性越强 , 这种分化就越明显 。 因此 , 相比于议论和抒情 , 叙事是叙述者呈现自我的间接手段 。 其次 , 文学性散文内在地要求作为隐含作者之真实反映的叙述者更多地呈现自我 , 其主要手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 所以 , 在熔抒情、议论、叙事于一炉的文学性散文中 , 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往往被视为“正宗” 。 “抒情性”在文学性散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 而根据周作人的观点 , “美文”的首要属性还在于 , 它是“艺术性的”“论文” ,[28]看重当中的“议论性” 。 而小说内在地要求隐含作者形象与叙述者形象相分离 , 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叙事 , 严格来说是完全虚构的故事 。 再次 , 重议论抒情、重叙述者自我显现的特点也影响到叙事性散文 。 通常来说 , 叙事性散文中的人和事多是真人真事 , 即便不跟作者直接相关 , 也是间接相关 , 这种真实的人和事不可能让作者完全无动于衷的 。 所以 , 议论和抒情成分较为自然地穿插在具有相对独立的时空逻辑的叙事当中 , 叙述者的形象极少能冷漠地隐藏起来 , “客观化”叙事不符合散文的本质 。 比如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 ,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 , 这跟当中大量的诗化的议论、抒情因素是分不开的 。 而在现代小说中 , 故事都是纯粹虚构的 , 小说家很清楚 , 现实世界与故事世界是两码事 , 不必太较真 , 所以 , “客观化”叙事是现代小说艺术的主流 。 那些超越于故事逻辑的议论和抒情往往被看作是隐含作者假借叙述者之名“发声”从而显示自己的存在 ,[29]现代小说家普遍抗拒这种做法 。 最后 , 当文学性散文中的议论和抒情使用过度 , 或者未被充分艺术化和形象化时 , 就容易出现“滥情”、“煽情”、“炫才”、“滥智”等毛病 。 而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极少会因为“滥情”和“滥智”而受到诟病 , 相反 , 当叙述者过分“客观化”乃至达到所谓的“零度叙事”时 , 作者往往被指责为“冷血”或“道德和精神问题的混乱” 。[30]由此可见 , 当代散文批评中 , “真情实感”、“智性”、“知性”、“写实”等会成为重要的散文现象或散文理论范畴 , 是有其深层的原因的 。 困难在于 , 如何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现代阐释 。
综上所述 , 文学性散文的“真实性”既体现在作为一般基础的“叙述真实” , 也体现在建立在“叙述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 , 还包括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和叙述性散文在题材上的“情意之真”、“智性之真”和“事实之真” , 后者可统称为“题材真实” 。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单是新世纪以来 , 《写作》《光明日报》《文艺报》《长江文艺评论》等刊物就相继对散文“真实性”问题组织过专题讨论和争鸣 , 而大大小小的散文研讨会几乎都离不开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
[2]需要说明的是 , 这里所介绍的学者都是大陆范围内的 。 实际上 , 台湾学者郑明娳更早运用现代叙述学来一般性地分析、归纳散文叙述的特点 , 相关著作是《现代散文构成论》 。 只是 , 当代大陆散文“真实性”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相对限定的场域 , 所以 , 本文对于郑明娳的相关论述姑且存而不论 。
[3]曹家治:《“我”是谁?》 , 《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3期 。
[4]楼肇明:《序:沙盘?平面图和当代散文研究之整体性思维》 , 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 , 第6页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7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