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权壮 黄科安 | 叙述学视角下散文“真实性”初探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黄权壮 黄科安 | 叙述学视角下散文“真实性”初探
作者︱黄权壮 黄科安
摘 要
从叙述学的角度来说 , “广义散文”文本之真实性 , 是指作为反映论范畴的叙述者及其叙述过程是对作为本体论范畴的隐含作者及其创作心理过程的真实反映 , 即“叙述真实” 。 与小说相比 , 文学性散文的真实性体现在作为前提的“叙述真实”;与实用性为主的文章相比 , 文学性散文的真实性体现为在“叙述真实”基础之上进一步生成的“艺术真实”;文体层面上 , 抒情性散文的“情意之真”、议论性散文的“智性之真”和叙事性散文的“事实之真”均是文学性散文之真实性中应有之义 , 统称为“题材真实” 。
关 键 词
散文;真实性;隐含作者;叙述真实;题材真实
0引言
“真实性”问题是当代散文批评界聚讼不休的问题 , 它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第一 , 文学性散文如何与小说相区分以及如何解释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文体互渗现象;第二 , 文学性散文如何与文章学之散文相区分;第三 , 如何理解文学性散文内部“情”(抒情)、“理”(议论)和“事”(叙事)这三者的内在关联以及叙事性散文中的“写实与虚构”问题 。 可见 , 该问题直接关涉到文学性散文本质的界定以及一系列重要散文理论问题的解决 。 所以 , 每当散文创作出现新变化或者其他文类在理论上取得新突破时 , 这个问题就会被重新提及 , 且总能引出争议性的、相持不下的观点 。 当代散文批评史上 , 有关该问题已经进行了多次大大小小的专题讨论 ,[1]零零散散的探讨更是不胜枚举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学界的理解会表现出更多的合理性 , 但离实质性解决还有距离 。 本文以“广义散文”为基准 , 借助叙述学的叙述交流框架 , 尝试对该问题进行初步的探析 。
1叙述学与散文“真实性”问题研究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即有学者注意到叙述学对于散文研究的意义 。[2]曹家治在论文《“我”是谁?》中指出散文中的作者与隐含作者应当有所区分 , 还认为散文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与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有差别的 , 小说中的“我”是虚构的 , 而散文中的“我”则“有相当多的成分与作者的直接经验或实际自我重合” 。[3]像这样的从叙述学角度进行的、还算不上深入的探讨在其后的十余年散文研究中几乎是空白 。 新世纪初期 , 楼肇明在一篇序文中强调散文“真实性”问题与散文本质的内在联系 , 并借用叙述学的个别术语提及散文叙述的特点 。 他说:“如果散文允许作家作若干虚构 , 那么 , 它仍然是有一条底线不能越雷池半步 , 这也就是在散文中作为叙事人的作者是不能虚构的” 。[4]比较自觉地运用叙述学的方法来探讨散文“真实性”的是王彬 。 他在《散文的本质与文体异化》一文中指出 , “小说的作者不能够直接进入文本 , 只能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 , 散文则否 , 作者直接进入文本” , 因此 , 叙事性散文是“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活动” , 要求“散文作者的真实性 , 他的真实身份、真实经历、真实情感以及与他相关的事件的真实性”;他对存在“虚构的自我”及大量虚构内容的“新锐散文”表示出一定的包容 , 同时又称之为“违背散文本质的伪散文” , 是“散文文体的异化” 。[5]王彬的论述比楼肇明的更具体 , 但有将问题简单化之嫌 。 充分认识到叙述学对于推动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的是陈剑晖 , 他呼吁“确立叙述在散文中的核心地位” , 但“不能仅仅从传统文章学的层面来理解叙述” , 也与“小说的叙述还是有所区别的”;他从“叙述者”、“叙述话语”和“叙述视角”三个方面来归纳散文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差异 , 认为 , “小说中的‘我’不一定是作者自己 , 在小说中 , ‘我’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 , ‘我’与叙述者在许多情况下是分离的” , 而在散文中 , “一般情况下 , ‘我’即作者的身份与叙述者是重叠的、合二为一的 , 而且 , 在叙述中 , ‘我’的叙述视角贯穿作品始终” 。[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