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权壮 黄科安 | 叙述学视角下散文“真实性”初探( 三 )


概言之 , 当作为反映论范畴的叙述者及其叙述过程不是对作为本体论范畴的隐含作者及其创作心理过程的真实反映 , 即叙述虚构 , 相应的文本就是虚构性文本;当叙述者及其叙述过程是对隐含作者及其创作心理过程的真实反映 , 即叙述真实 , 相应的文本就是真实性文本 。 因此 , 叙述者真实与否构成“广义散文”文本之真实与虚构的判断标准 。 以此为理论依据 , 对比古代文章和小说 , 逐层分析文学性散文“真实性”的内涵 。
3从历史到逻辑:散文“真实性”诸层次分析
(一)文章层面的散文“真实性”
作为一个文体或文类概念 , “散文”在中国古代并未通行 , 今天所谓的“古代散文”实际是个内涵不清晰的概念 , 可称之为“文章” , 大体分为叙事文、议论文和抒情文 。 叙事文发生最早 。 郭预衡说 , “中国散文的产生 , 始于文字记事” , “大约是从商代开始的” , “这时的文字记事 , 主要是记录事实 , 从卜辞和铭文看 , 几乎没有什么说教的文字” 。[13]可见 , 叙事文一开始就打上“写实”的胎记 。 历史散文是古代叙事文的典型文体 , 自先秦始便形成“写实”或“信史”的传统 , 颇合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历史散文的定性:“描述已发生的事” 。[14]议论文在古代非常发达 , 其基本功能就是“载道” 。 如果说 , 诸子论文是各载各的“道” , 那么 , 汉朝独尊儒术后 , 论文所“载”的主要来说是儒家之“道” 。 唐宋时期 , “载道”意识空前炽热 , “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更是“道统”的继承者和极力提倡者 , 对后世文章影响极大 。 “载道”的最终目的是“传道” , 大济天下 , 可是普罗大众缺乏知识文化 , 因此 , “载道”论文的受众主要是帝王将相、士子文人阶层 , 然后通过他们手中的政治权力将“道”传扬、流布并付诸实践 。 古代抒情文最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散文” 。 作家的创作心态从“载道”让渡于“审美” , “叙事”也更多地服从审美情感抒发的需要 。 不过 , 古代抒情文是在夹缝中生长 , 因为强大的抒情诗传统大大挤兑了抒情文的生存空间 , 而“文以载道”的主流观念又不断束缚它的手脚 , 它通常在“王纲解钮” [15]或王朝更迭之际短暂灿烂 , 比如晚明小品 。 通过以上未必非常确当的简扼梳理 , 可见 , 古代叙事文要求真人真事 , 侧重于内容的写实;议论文要求载道 , 这就必须面向朝堂或士林 , 针对特定的人群和阶层;抒情文要求抒发性灵 , 真情实感 , 强调创作者的本真呈现 , 又因为“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浑然未分 , 这其实也是要求文本中“叙述者”的真实性 。 古代文章要将这些特征都囊括起来 , 从叙述学的角度来说 , 其前提条件就必须是:叙述者具有事实真实性 , 即叙述真实 。
“小说”则大不相同 。 虽然它一开始因其形式特点而归入文章范畴 , 但随着它的文体特征逐渐清晰之后就独立出去 。 鲁迅认为 , 中国古代小说自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 ,[16]此前均“非有意为小说” 。[17]所谓“非有意为小说”是指创作者将神话、传说和人物怪诞故事都信以为真 , 并且将它们当作真实事件记录下来 。 而“有意为小说”则指创作者相对明确地将故事的传奇世界和作者的生活世界相区分 , 远离实用目的和道德说教 , 并且在“虚构”上下功夫 。 古代小说通常游离着一个外在于虚构故事的叙述者形象 , 这一方面是受古代文章“载道”意识的侵染 , 要“卒章显志” , 另一方面则是带有表演性质的传统“说书人”留下的遗迹 。 而现代小说则彻底完成蜕变 , 戴维?洛奇说 , “小说的开头就是一个门槛 , 是分隔现实世界与小说家虚构的世界的界限” 。[18]而叙述者是文本的组织者 , 是文本中名副其实的“开头”和“门槛” 。 小说要想从“开头”就将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分割开来 , “叙述者”自身就必须是虚构的 。 可见 , 中外小说尤其是现代形态的小说 , 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虚构” , 不仅叙述内容 , 就连叙述者也是虚构的 , 即叙述虚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