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手册|【艺术手册】朱康 | 现实的“限度”与“必要的步骤”——《“锻炼锻炼”》与赵树理的小说政治学( 四 )


在大跃进运动中 , 以大跃进的速度 , 写一篇关于整风运动的“小的东西”(“短小精悍的作品”):这是赵树理在通过大跃进运动贯彻自己对整风运动的写作的意志(“愿写”) , 但同时这也是在通过整风运动反衬自己对大跃进运动的辩证的反思 。 正如他在自己的写作中第一次提及“跃进”时为它加了一个限定性状语 , 宣称的是“我们要在思想上跃进” , 在他那里大跃进被一分为二 , 他充分肯定大跃进的思想、观念与精神(“在大跃进的热潮中 , 即使你关起门来 , 那股热劲也会冲到你跟前” 18 ) , 但对大跃进的方法、行动与现实 , 他表现出的态度是谨慎、克制 , 有时甚或是消极 。 关于大跃进 , 他在1959年8月20日写给《红旗》杂志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中提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义:
劳动力有一个就是一个 , 劳动出勤率与劳动生产率……在一定时间内都有个最高限度 。 能把每个人劳动出勤率与劳动生产率在一定时间内都发挥到最高限度 , 就是大跃进 。19
相对于《****》社论界定大跃进时对速度的强调 , 赵树理强调的是限度:正是劳动出勤率与劳动生产率的限度 , 决定了大跃进的限度 。 正是基于对这一对限度的体认 , 在1958年10月发表的《彻底面向群众》与1959年2月发表的《谈文艺卫星》中 , 他就文学大跃进所作出的判断 , 成了对整个大跃进都具有劝诫或否定意味的命题:
跃进只是说要加快脚步而不是说要脱离基础 。20
在大跃进中 , 步调可以快一些 , 但不能超越必要的步骤 。 ……大跃进也应该有成本核算 , 否则会浪费不必要的人力 。21
基础、步骤、成本——这是赵树理对大跃进的理论思考 , 但显然 , 这更是对大跃进的现实疑虑 。 对他来说 , 大跃进的现实本身是一个超过了“限度”的现实 , 正因为此 , 他在写《“锻炼锻炼”》时必须从正在进行的大跃进的运动返回到“一九五七年秋末”的“整风” , 通过文学的叙事来重新确定现实自身的“限度” 。 这并不是赵树理第一次作这样的努力 , 在为1958年2月18日的《****》所写的快板《“春”在农村的变化》中 , 他已经把跃进的节奏还原为整风的律调:
今年过春天 , 事事大飞跃——
生产要提高 , 思想要改造 。
…………
思想也要整 , 生产也要搞 ,
整风与生产 , 两下结合好 。22
1958年春天的“大飞跃”(将“跃进”替换为“飞跃”以保持韵脚)被解释为“生产”与“思想”的问题 , 把“生产”与“思想”颠倒为“思想”与“生产” , 它又变成了一个“整风与生产”“两下结合”的问题——正是在整风与生产的结合里包含着赵树理所理解与认定的现实 。
《“锻炼锻炼”》与“农村的整风”
如前所引证的《读书》上的那篇报道所示 , 赵树理原本构想将《灵泉洞》“一直写到这次全民整风运动、农村大辩论和全国干部下放锻炼” 。 当《灵泉洞》完整的写作计划最后只执行了一半 , 在其上半部的尾声里快速写出的《“锻炼锻炼”》就变成了《灵泉洞》事实上的完结篇 , 因为它与计划中的《灵泉洞》的终局分享了同一组事件:全民整风运动 , 农村大辩论 , 仅只没有出现全国干部下放锻炼 。 不过 , 就是这缺失的一点也仍然相关 , 它是赵树理写作《“锻炼锻炼”》的一个历史条件 。 这一点 , 我们可以回到前文的另一处引文 , 在1958年8月18日的座谈会上 , 他说自己写《灵泉洞》这样一部“回忆中的小说”“与生活锻炼有矛盾” 。 由此推论 , 《“锻炼锻炼”》这部不是来自“回忆”的小说就不再“有矛盾”了 , 甚至不妨说它把同一性标示在了词语的表面:全国干部下放锻炼——生活锻炼——“锻炼锻炼” 。
当赵树理于1957年10月上旬回山西时 , 北京正在召开一个长达20天(9月21日-10月9日)的会议——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 。 这次会议 , 如时任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吴冷西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