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狗不理包子别说上市了,上桌都休想( 三 )


狗不理|狗不理包子别说上市了,上桌都休想
本文插图

汤汁才是天津包子的灵魂 。 /纪录片《日出之食》
水馅包子 , 也正是因为狗不理才逐渐发展成型的 。
关于天津包子的汤汁多 , 梁实秋在书中讲过一个笑话——
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 , 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 , 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飙过去 , 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 。
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 , 低头猛吃 。 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 , 不动声色 。
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 , 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 , 客徐曰:“不忙 , 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 。 ”
而这些狗不理的独创绝招 , 随着自身的壮大 , 也慢慢地成了天津包子的行业标准 。
说到底 , 狗不理包子并不难吃 , 甚至可以说是好吃 。 可包子这东西 , 做得难吃 , 比做得好吃难多了 。
不求最好 , 只求最贵
狗不理不难吃 , 但它毫无性价比可言 。
包子是一种平民食物 , 这应该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 , 天津人也不例外 。
天津人肯花大价钱吃的是海鲜 , 有句话怎么说得来着——“借钱吃海货 , 不算不会过” 。
再不济 , 也得是“硬可菜” 。 也就是能解馋的 , 扛饿的 , 比较实在的肉菜 , 像什么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
要换成是普普通通的包子 , 卖到十几二十元一只 , 那对不起 , 不吃了 。
狗不理|狗不理包子别说上市了,上桌都休想
本文插图

狗不理 , 太后都快吃不起了 。 /电视剧《 十三格格》
天津的小顾 , 回想起自己上次吃狗不理的时间 , 还得追溯到二十年前 , “小学时家长带着吃过 , 长大了开始自己挣钱就吃不起了”;
从求学到工作 , 小董在天津待了十年 , 就大一报到那天跟父母吃过一次狗不理 。 她吃了猪肉、三鲜还有素馅的 , “味道已经忘记了 , 光记得价格特别贵”;
游客小孙的故事听起来就更悲伤了 , “去过一次 , 一脸懵逼地被领进去 , 再一脸懵逼地出来 , 只是兜里少了三百块钱” 。
“外地人才吃狗不理 , 天津人都吃张记”这句稍显夸张的表述成为现实 , 不是没有道理的 。
尽管在讲究吃的老天津卫心里 , 跟狗不理相比 , 张记还是一个不入流的包子铺 。
狗不理|狗不理包子别说上市了,上桌都休想
本文插图

张记包子的加盟简介 , 不谈历史多悠久(当然也没啥历史好吹) , 不谈原料多优质 。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包子好吃 , 大家爱吃” 。
一位天津土著对张记包子的最初印象 , 也就是本世纪初 , 坐落在河东区军事交通学院附近的一个小门脸 , 用“小米粥免费”的策略招徕顾客 , 因此蹭粥的总比正经吃包子的要多 。 人们拿号排队领包子 , 还能顺便围观包包子现场 。
这两年 , 全市又多了不少张记门店 , 人们分不清真假 , 因为确实也吃不出什么区别 。 这家包子铺十年如一日 , 没听说推出过什么新口味 , 连涨价都涨得很温柔 。
反观狗不理呢?服务态度是爱理不理 , 价格呢又高攀不起 。 食客们又不傻 , 自然选择用脚投票 。
狗不理绝不是唯一被针对的 。 前两年 , 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二嫂子煎饼”推出了一款夹辽参的煎饼馃子 , 78块钱的天价照样让这家网红煎饼店被骂得狗血淋头 。
正是狗不理的贵 , 让它从有口皆碑 , 变成了有口皆呸 。
老字号的窘境 , 狗不理也别想逃
每一个旅游城市“原住民” , 听说远方的朋友到访 , 都会忍不住就地开展本土旅行科普:
“去北京别吃全聚德”“去天津别吃狗不理”“去扬州别吃富春茶社”“去上海别吃老半斋”……“算了算了你就跟我走吧 , 别又被老字号坑了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