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干货:从片花看宋代山水画的经典审美情趣( 三 )


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中 , 画面的大面积空白与右角的垂钓老人形成了极为鲜明强烈的对比 , 让人不由感觉到了一个“独”字的意境 。
事实上 , 无论道、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 , 但是儒学依然是中国最主流的传统文化 , 在探究宇宙万物起源时 , “中庸”始终是文人们首选的核心方法 。《中庸》说过:“中者 , 天下之正道 。庸者 , 天下之定理” , “中庸之道”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度” , 作为最终极的行为标准和审美理想 。“中庸之道”以“中和”为思想塑造的价值取向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 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也就是说 , 中是天下的根本 , 和是天下的法度 。若是达到了中和 , 天地也就自然会各安其位 , 万物便能够生长发育了 。
儒学的这一基础逻辑 , 延伸到宋代山水画上 , 便是以沉静典雅作为最为鲜明的独特风格 。而这种“宁静”之美的塑造 , 便是由宋代的审美取向所决定的 。
作为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代表人物之一 , 郭熙可以说是用“中庸之道”来阐释山水画的典型代表人物 。郭熙推崇取法自然 , 又强调主观情致的中和 。他说过:“学画花者 , 以一株花置深坑中 , 临其上而瞰之 , 则花之四面得矣 。学画竹者 , 取一枝竹 , 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 , 则竹之真形出矣 。学画山水者 , 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 , 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正是他这种折中的态度 , 使得他的绘画理论能够左右逢源 , 并且在绘画实践中能做到兼收并蓄 。他的代表作《早春图》就既有李成的遒劲 , 又取法于范宽的高远 , 使我们体会到宋代山水画特有的宁静之美 。
正所谓“超以象外 , 得其环中” , 既要写实 , 同时又要写意 , 对立面在中和里能够互相联结 , 构成了“中庸之道”的基础 , 也塑造了中国画意境的最高境界 。
「」《清平乐》干货:从片花看宋代山水画的经典审美情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平乐》干货:从片花看宋代山水画的经典审美情趣】可以说 , “中庸之道”所造就的委婉含蓄 , 在宋代的山水画中得到了最为真实的体现 。这种经典学术深刻影响到绘画领域的导向 , 是一种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现象 。如果一个没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 , 是绝对无法理解国画内涵的 , 也就无法体会出中国画里面常说的或深沉或含蓄的独特“意境” 。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 , 在20世纪后 , 受到摄影技术和西方绘画的影响 , 人们对于传统绘画的基础理念开始有所迷茫 。即使我们不画画 , 也懂得“透视”的原理 。比如我们观察一座建筑物 , 会在焦点透视的作用下 , 看到建筑物的边线会最终消失在一个或两个灭点上 。而宋代的山水画就不是这样的 , 建筑物上所有的边线都是平行的 , 没有什么焦点和灭点 , 这也是中国画独有的 。
就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在画中 , 北宋都城汴京城的繁华景象一览无遗 。其中人物、屋舍、桥梁、车马等众多形象都没有什么透视变化 , 这一点和西方绘画中强调透视就有很大区别 。
「」《清平乐》干货:从片花看宋代山水画的经典审美情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也正是中西方绘画技艺的区别与碰撞 , 加上西方思潮与文化的强势进军 , 造成了国画停滞不前 , 甚至导致了人们对传统国画的不满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的理解 。但是 , 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态 , 国画应该都是要立足于传统之上的 , 如果只是一味地吸收外界因素比如西方绘画中对于光影的写实描绘 , 那么国画必将失去原有的民族性和自我个性 , 从而进入更加迷失的恶性循环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