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干货:从片花看宋代山水画的经典审美情趣(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宋朝性理之学的发展过程中 , 无形之中促进了禅宗的发展 , 从而衍生出了“禅画”这种绘画形式 。禅宗提倡“心性本觉” , 也就是主体精神的自觉 , 是由内外生发的一种认知 。在绘画过程中 , 这种禅画多以简约为主 , 表现出神秘、空灵的独特感受 。如法常的《渔村夕照图》和玉涧的《山市晴峦图》就是此类禅画的代表性作品 , 画面上的留白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
两宋文化繁荣 , 但内忧外患造就了宋人内敛和静弱的性格 。这个时候 , 道家思想就成为了调释心灵痛苦最好的药方 。很多时候 , 除了禅画外 , 宋代山水画大都表现出平淡幽远这样一种隐逸的道家精神 。
可以说 , 正是由于道家的影响 , 宋代在山水画中表现出的“有无对立统一” , 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壮举 。
老子就认为 , 宇宙起源于“无” 。“无”不是没有 , 恰恰相反 , “无”正是一种存在 。就像是宋代的山水画 , 真正的“有”的精髓 , 恰恰体现在不着一墨的留白处 。
宋人认为绘画“实处易 , 虚处难” , 一幅画最精彩的地方 , 恰恰在于空白的地方 。空白既有亦无 , 正体现了道家的有无相生 。特别是南宋山水画 , 其构图的典型特征是 , 画面会大面积留白 , 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这种独有的一种发展 , 体现了南宋在丧失了北方大部分国土后 , 宋人渴望收复故土的感叹 。于是道家的“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 就成为了其慰藉心灵的精神需求 。在这样的审美背景下 , 空灵就成为了美感 。
「」《清平乐》干货:从片花看宋代山水画的经典审美情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理学家朱熹说过:“无是彀中空处 , 为其中空 , 故能受轴而运转不穷” , 这些观念影响着宋代山水画 , 画中长密处繁复具体 , 而疏处空旷万里 , 疏密有致 。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说过:“字画疏处可以走马 , 密处不使透风” 。这就是现代画家常说的“疏可跑马 , 密不透风”的由来 。
宋代所说的“疏密” , 推及到当时宋人被迫南渡 , 丢失大片北方土地的大背景下 , 南宋人从精神层面上认为淮河以南是“有” , 淮河以北是“无” , 但同时南北二者也都是“道” , 都是同一的 。“无”就是“有” , “有”就是“无” , 这样也极大地满足了南宋人的心灵需求 。
北宋很多山水画更讲究虚和萧瑟 。如李成的《读碑窠石图》、郭熙的《早春图》 , 皆是闲适静雅、空灵萧瑟的 。
我们说宋代山水画 , 那就绝对绕不开一个人 , 那就是唐代的画家李成 。《宣和画谱》中有对李成的评价:“所画山林籔泽 , 平远险易 , 萦带曲折 。飞流、危栈、绝涧、水石风雨晦明 , 烟云雨雾之状 , 一皆吐其胸中 , 而写之笔下 。”李成喜欢画意境高远的事物 , 《茂林远岫图》、《读碑窠石图》等作品均是如此 。宋初山水画受到李成影响最大 , 北宋山水画也几乎全出自于李成一系 。再加上宋的统治者非常重视道家思想 , 并且专门设立了道官、道学、道职 , 所以李成这种意境悠远的山水画 , 才会从天子到百姓都极为流行 。
「」《清平乐》干货:从片花看宋代山水画的经典审美情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真宗曾说过“道释二门 , 有助世教” 。皇帝的言论也正反映了宋对道、释两种宗教的重视 。老子崇尚“物忌全胜、人忌全盛” , 在《老子》中亦有“大成若缺 , 其中不弊”的论点 , 因此道家思学中 , “缺陷美”是被推崇的 , 而这种思想之于绘画 , 便突显了宋人含蓄的性格 。
不同于传统完美的全景式卷轴的构图 , 宋代出现的“一角式”、“半边式”的构图 , 突破了传统创作手法 , 创作出残缺的美感 。宋代的马远和夏圭 , 就在山水画的构图上将主体集中在画面的左侧或右侧的某一角 , 而忽略掉其他部分 , 这种构图方式被后人称之为“马一角 , 夏半边” 。这种独特的构图也使得宋代山水画的多样性更加丰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