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机书友会TB中医方剂学讲稿:祛痰剂( 二 )


4.现代运用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反酸症、小儿疳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伤食咳嗽、咳甚遗尿、肾炎蛋白尿、药物性肝损害、高脂血症、声带小结、原发性面肌痉挛、头痛、肩关节周围炎、闭经、产后缺乳、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下肢慢性丹毒等病症 。
二陈汤用半夏陈 , 益以茯苓甘草臣 ,
利气和中燥湿痰 , 煎加生姜与乌梅 。
温胆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命名】本方原治胆寒之证 , 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 , 但方名仍称温胆 。
【组成与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 , 降逆和胃 君
竹茹――清胆和胃 , 止呕除烦 臣
枳实、橘皮――理气化痰 佐
茯苓――健脾利湿 佐
甘草――益脾和中 , 协调诸药 使
生姜、大枣――和脾胃、制半夏之毒 使
本方是为胆胃不和 , 痰热内扰而设 。 胆属木 , 为清净之府 , 失其常则木郁不达 , 胃气因之失和 , 继而气郁生痰化热 。 胆主决断 , 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 , 失眠多梦 , 甚或痰热上蒙清窍 , 而发癫痫 。 胃主和降 , 胆胃不和 , 则胃气上逆 , 而为呕吐呃逆 。 治宜清胆和胃 , 理气化痰之法 。
方中以半夏为君 , 燥湿化痰 , 降逆和胃 。 竹茹为臣 , 清胆和胃 , 止呕除烦 。 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 , 使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 , 俾湿去则痰不生 。 使以甘草 , 益脾和中 , 协调诸药 。 煎加生姜、大枣 , 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 。 诸药相伍 , 可使痰热消而胆胃和 , 则诸证自解 。
【功用】理气化痰 , 清胆和胃 。
【主治】胆胃不和 , 痰热内扰证 。 胆怯易惊 , 虚烦不宁 , 失眠多梦 , 呕吐呃逆 , 癫痫等 。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 。 以舌苔白腻微黄 , 脉弦、滑或略带数者为证治要点 。
2.使用注意 无热象者慎用 , 虚寒者忌用 。
3.随证加减 若心内烦热者 , 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 , 去半夏 , 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 , 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
4.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主要用于治疗以神经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氏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者 。
温胆汤中芩半夏 , 枳竹陈皮加姜枣 ,
虚烦不眠证多端 , 此系胆虚痰热扰 。
20.2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剂 , 适用于热痰、痰火之证 。 症见咳嗽痰黄 , 粘稠难咯 , 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痛 , 眩晕 , 口干舌燥 , 面赤烦热 , 舌苔黄腻 , 脉数 , 或为惊痫 , 或为癫狂等 。 常用清热化痰药如瓜蒌、胆南星等为主 , 配伍苦寒清热之品如黄芩、黄连等组成方剂 , 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等 。 若痰热蒙蔽清窍 , 致成神昏抽搐者 , 则应与清热开窍剂之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配伍应用 。
清气化痰丸#
【来源】录自《医方考》
【命名】以功用命名 。
【组成与方解】
胆南星――清热化痰 君
瓜蒌仁、黄芩――降肺火 , 化热痰 臣
枳实、陈皮――下气消痞 , 化痰散结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杏仁――宣利肺气
制半夏――燥湿化痰
本方是为痰热壅肺之证而设 , 火热犯肺 , 灼津为痰 , 痰热互结 , 阻碍气机 , 故见咳嗽痰稠色黄 , 胸膈不快 , 气急呕恶诸证 。 治宜清热化痰 , 理气止咳为法 。 《医方集解》说:“气有余则为火 , 液有余则为痰 , 故治痰者必先降其火 , 治火者必顺其气也 。 ”
方中以胆南星为君 , 取其味苦性凉 , 清热化痰 , 治痰热之壅闭 。 以瓜蒌仁、黄芩为臣 , 瓜蒌仁甘寒 , 长于清肺化痰;黄芩苦寒 , 善能清肺泻火 , 两者合用 , 泻肺火 , 化痰热 , 以助胆南星之力 。 治痰当须理气 , 故佐以枳实下气消痞 , “除胸胁痰癖”;陈皮理气宽中 , 亦可燥湿化痰 。 脾为生痰之源 , 肺为贮痰之器 , 故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 , 杏仁宣利肺气 , 半夏燥湿化痰 。 诸药配伍 , 共奏清热化痰 , 理气止咳之效 , 使热清火降 , 气顺痰消 , 则诸症自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