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梁鸿:写作就在于想在某一刹那呈现自己 | 访谈( 七 )


梁鸿:关键是你代言得好不好 , 而不是凭什么给他们代言 。 尤其在我们这个社会 , 你怎么样更好表达 , 怎么样更接近于他们本身的状态 , 才是真问题 。 你问其他一些中间状态的问题 , 都是没意义的 。 你应该想的反而是 , 农民权利一天没得到 , 你就一天都要为他们代言 。 其他对我来说 , 都是虚伪的问题 。
采访人员: 还真是 , 从来不缺虚伪的问题 。 我想当年胡适提出“多研究些问题 , 少谈些‘主义’ 。 ”他定然是提倡人们多研究些真问题 。 但实际的情况是 , “主义”或是立场、姿态 , 经常会模糊或左右人们的判断 , 反而使得值得研究的真问题被搁置了 。 这也算是我的一点感慨 。 说回到写作 , 你比较特殊 , 你还写了所谓非虚构小说集《神圣家族》 。 就我的阅读而言 , 里面的十二篇作品 , 和小说其实没有多少区别 。 有意思的是 , 我印象中那些经典的非虚构小说 , 毫无例外是长篇作品 。
梁鸿:我当时没反对这种说法 , 是因为小说里的人物有原型 , 我写到的小镇也是真实存在的 , 这些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 , 要写成那样很难 , 相对来讲 , 写成人物列传的方式 , 更为容易叙述 。 不管怎样 , 小说一条线下来大部分都是真实的 , 只是从表述的方向上看有些像虚构 。 不过我刚开始写第一篇《一朵发光的云在吴镇上空移动》 , 的确是当虚构来写的 , 我对那个少年的描述 , 没法用非虚构的方式来完成 , 但从第二篇《漂流》开始 , 我就写了一个个人物 , 或者说是一张张生活的素描 , 它们同时又是非虚构的 。
梁鸿梁鸿:写作就在于想在某一刹那呈现自己 | 访谈
本文插图

采访人员: 刚想 , 你原来定的书名《云下吴镇》 , 倒是比较能体现非虚构小说的特点 。 从我的阅读看 , 吴镇是个真实存在的地方 , 但冠以“云下”又像是把这个地方给虚化 , 或浪漫化了 。
梁鸿:很多人不同意 , 觉得这个书名太小资了 。 相比《神圣家族》更切题 , 意思是小人物也可以有神圣性 。 但这个也会给人感觉太过沉重了 , 太大了 。 这是李敬泽老师给取的 , 他看过里面的小说 , 那天我们刚好在一起开会 , 说起书名的事情 , 就在微信上一来一去讨论这个事 。 后来想《神圣家族》也挺好 , 它本身是马克思、恩格斯一本书的书名 , 这样引用过来就是说 , 小人物也可以是圣徒 , 圣徒也可以是小人物 , 但很多人说还是说书名起大了 , 会影响读者接受度 , 但我舍不得改 。 有出版社说 , 你改个书名我们出版 。 我觉得即使书名不同 , 书也是同一本书 , 那样相当于二度出书 , 有点消费读者的嫌疑 , 也就没改 。
采访人员: 我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 , 就觉得“神圣”这个词真是久违了 。 我们这个年代的关键词是“解构”么 , 好在你的写作是偏于建构的 。
梁鸿:对 , 所以我觉得这个书名还是合适的 。 我写的这十二个人物 , 都是生活中失败的人 , 是被抛弃的人 , 或者说他们在某个层面被放弃了 。 但我还是想赋予他们一点光辉 , 尤其是德泉这个人物 。
采访人员: 我怎么觉得这个德泉 , 和你塑造的梁光正和韩孝先 , 这三个人物有某种共通性 。 或许是他们身上残留了一些理想主义的特质?
梁鸿:写这个人物 , 我就是想传达一种想法 。 就是说 , 有些人内部是有光的 , 只是没能释放出来 , 或者说光被灰尘蒙住了 , 穿透不出来 。 我就想弄明白被遮蔽的光是什么样子的 。 我觉得那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人 , 乃至精神病人 , 在他们内部都有自己的光芒 , 而且自有他们的神圣之处 。 虽然他们都是失败者、边缘者 , 但他们都一直在努力追寻那么一点点善意、尊严或是别的什么东西 。 这也是我觉得这个书名还不错的原因 , 它和我在小说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