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谢冕小辑 | 张志忠:谢冕先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谢冕小辑 | 张志忠:谢冕先生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谢冕小辑 | 张志忠:谢冕先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本文插图

谢冕2007年初夏与1982年入学的三位开门弟子 , 左一张志忠 , 左三季红真 , 左四黄子平
谢冕先生是我最为熟悉的师长 , 从1982 年在先生门下读硕士研究生 , 至今接近40 年 , 一起出行 , 一起开会 , 一起聚餐 , 还有每年元旦期间举行的迎新春团拜 , 每年3 月举行的馅饼大会 , 都是处处佳话 , 时时把酒 。 但是 , 要用有限的文字对先生进行一番描述 , 却让我觉得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 踌躇犹疑 , 一篇文章写了几个开头 , 都不能令我满意;沉吟再三 , 选定了本文的角度: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从他的前辈诗人荷尔德林那里得到的启迪 , 并且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 , 在那里 , 在那遥远的地方 , 葡萄闪闪发光 。 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 , 森林显现 , 带着幽深的形象 。 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 , 自然栖留 , 而时光飞速滑行 。 这一切都来自完美 。 于是 , 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 , 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 ”(《前景》)
生活通向远方 , 但不等于“生活在别处” , 而是此在中的探寻与坚守 。 谢冕先生就是如此 , 他的诗歌研究如此卓尔不群 , 就是因为他心目中的诗歌 , 不仅是一种文体 , 更是一种品性 , 是人性的核心构成 。 对诗歌的热爱 , 就是对生活的热爱 , 对生命的热爱 。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表示 , 就是大爱、自由、创造、活力、丰富、享受 。
先生的爱是多种多样的 。 他把自己的爱 , 首先是献给了诗歌 , 从20 世纪40 年代末期在福州的报纸上发表散文诗开始 , 直到当下 , 他对于诗歌女神的追求已经持续了70 余年 , 激情燃炽 , 历久弥新 。 2018 年 , 先生出版专著《中国新诗史略》 , 纵论百年新诗;起初对这个书名还有所保留 , 后来是晚辈学人说 , 这是直追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 , 始安心 。 2019 年 , 先生做总主编的《中国新诗总论》6 卷本500 万言问世 , 为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再添一块厚重的基石 。
先生爱畅游 。 从中国大陆到中国港澳 , 从东南亚到欧美 , 都是兴致勃勃 , 欣然前往 。 我曾经跟从先生爬过武当山 , 山高林茂 , 先生一马当先 , 把我们一帮后生晚辈都甩在远远的后边 。 我也追随先生到过俄罗斯 , 秋色艳阳 , 记得先生和师母在托尔斯泰墓地前面祭拜的情形 。 宋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醉能同其乐 , 醒能述以文者 , 太守也 。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先生不但爱徜徉山水 , 还“醉能同其乐 , 醒能述以文” 。 数年前 , 我曾经编选过先生的散文选集三卷本 , 其中一卷《一条鱼顺流而下》就是以游记和生态为题 。 再往前回溯 , 20 世纪末的八月十六晚上 , 在武汉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的一行人 , 在东湖荡舟 , 月白风清 , 还有许多年轻人在河边放河灯 , 摇曳的灯火飘飘摇摇在水面上行出很远 。 先生当场命题 , “清风明月下的东湖” , 并且带头完稿 , 同行的於可训、董之林、南帆等咸与其盛 , 我也忝列其中 。 这当然是效仿朱自清、俞平伯等写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先例 , 虽然没有佳作名世 , 参与者都兴致盎然 。 先生还有散文名为《中天门的槐花》《岱顶槐花之约》 , 记述他于2004、2009、2013、2015 年四次徒步登临泰山 , 就是为了第一次登山途中为中天门一带满山满谷的槐花盛开之壮观所倾倒 , 于是在后来念念不忘 , 一心要重临胜景的情愫 。
先生酷爱自然 。 养鸟 , 种花 , 听邓丽君、毛阿敏的歌 , 都是他的爱好 。 他也喜欢照相 。 有一年在周郎赤壁 , 先生拿一架照相机 , 比划来比划去 , 选好了画面 , 然后要我给他拍照 , 叮嘱我要照上江面 , 照上江边石壁上的“赤壁”二字 , 还要照上这样那样 。 我一边听先生叮嘱 , 一边调整手中的相机 , 想找到一个满意的画面 , 没有想到先生急了:“张志忠 , 你怎么这么慢呢 , 我不是都给你选好景了吗?”他对美景的贪婪 , 如此急不可耐 。 这也是这些年来唯一一次看到先生“起高腔”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