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药食同源的广东饮食文化,会在我们这代失传吗?


几乎每个广东人都有个会煲靓汤和糖水的阿妈 。
例如 , 最近经常加班熬夜 , 牙龈肿疼 , 阿妈滚碗皮蛋豆腐芫茜汤让你“聚聚虚火” , 喝完之后再睡个好觉 , 果然就神清气爽了 。
又比如 , 最近入夏天气多变 , 整个人都郁郁不振 , 阿妈就会煲碗冬瓜薏米老鸭汤让你祛祛湿气 , 喝完很快又满血复活 。
再者 , 宵夜和朋友吃烧烤吃多了 , 第二天就热气口臭 , 阿妈就在饭后煲好一碗海带绿豆沙 , 好吃又清热 , 喝完很快就清爽无比 。
食疗药食同源的广东饮食文化,会在我们这代失传吗?
本文插图

广东人讲究药食同源 , 一些亚健康问题 , 如果能够用汤水和糖水解决的 , 就尽量不去看医生 。 所以 , 与其说 , 广东人是什么都吃的吃货 , 倒不如说 , 他们是不时不食、食不厌精的食家 。
药膳养生其实是一门流传千年的学问 , 根据四季气候和人体质不一样 , 食材搭配各异 , 春夏湿气重 , 要清热祛湿 , 秋冬干燥要养颜润肺;常用的食材就有北芪、党参、花旗参、御松茸、鸡、排骨、甲鱼、霸王花、等等 , 还有考虑火候 , 例如汤水要先用大火先煮沸 , 然后用文火慢慢熬煨 。 甚至喝汤的时间也很讲究 。
很多人认为 , 广东人之所以普遍偏瘦 , 就是因为饭前爱喝汤 , 一碗汤已经把肚子撑起来了 , 吃饭也少 , 自然就瘦了 。
食疗药食同源的广东饮食文化,会在我们这代失传吗?
本文插图

但令人感叹的是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这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智慧却日渐凋零 。
首先的原因是家庭规模的缩小 , 以前一家人几代同堂加兄弟姐妹 , 一个人花些时间去采购食材然后精心炮制 , 然后十个八个家人一起分享 , 从时间精力投入成本来说 , 还是比较划算的 。
但自从80年代的计划政策实施后 , 城市里大多数都是只生一胎 , 三代同堂加起来无非也就五个人 , 甚至不少还是跟父母分开住 , 那就出现了很多“无饭家庭”——干脆出外到餐厅吃饭或叫外卖 。
食疗药食同源的广东饮食文化,会在我们这代失传吗?
本文插图

其次就是生活节奏加快 , 现代都市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比上一代人更大 , 既要忙于生计 , 又要指导孩子学习 , 更别说社交应酬、进修学习、业余爱好了 。 自然而然 , 年轻人便很难再抽出时间去市场慢慢选料采购以及烹制 。
食疗药食同源的广东饮食文化,会在我们这代失传吗?
本文插图

再者是因为现在的购物渠道增多了 , 但对于食材的辨别反倒是更困难了 。 很多汤料和食材的从业者往往以次充好 , 出了问题最多关店换个牌子又重新卖过 , 并不需要考虑口碑和品牌 。 现代都市人又哪有这样的经验进行辨别 , 又哪有这样的时间精力与之斗智斗勇呢?
因此 , 时下现代都市人的亚健康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 , 各种失眠、便秘、体虚等症状比比皆是 。 实在不行了 , 就只能到医院求助于医生 , 但这往往又常常治标不治本 , 情况反反复复 。
食疗药食同源的广东饮食文化,会在我们这代失传吗?
本文插图

有见及此 , 出生于广州石牌村世代行医六百余年的池氏家族后人 , 池医生就希望借助家族传统学问和现代技术理念 , 将广东人透过药膳治未病的智慧 , 用汤膳进行日常调理 。
食疗药食同源的广东饮食文化,会在我们这代失传吗?
本文插图

石牌村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 。 池氏家族世代行医600多年 , 在明清時期宮廷御医、御厨辈出 。
根据广州石牌村志记载 , 早在明正统年间1436年 , 石牌池氏四房四世念深公医术高明 , 开办药铺 , 遍布华南、东南亚 , 子孙后裔承袭祖业 , 遍布各大医院及酒楼至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