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慢读丨它在民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慢读丨它在民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 , 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距三江镇集市约3公里 , 距离海口城区约30公里 , 从地理位置来说 , 美兰区三江镇的罗梧村其实是个偏僻村庄 。 但是这个村庄却因98年前建造的一座豪宅——林鸿高围楼 , 而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
这座有着72间房的建筑 , 沧桑中有些破败 , 中西合璧、恢弘壮丽 , 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 。
本文插图
【『海南日报』慢读丨它在民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林鸿高围楼顶部的围栏 。
民间称其“海南第一楼”
林鸿高围楼 , 建于1922年 , 距今已经有98年的历史了 , 在民间一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 。 因在罗梧村 , 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罗梧楼 。
如今的罗梧楼 , 原来金碧辉煌的外观历经风雨之后 , 已荡然无存 。 但是其主体建筑却基本保存完好 。 由于近20年没人居住 , 罗梧楼的二楼和屋顶一度长出碗口粗的阔叶榕树 。 罗梧楼里的一座楼梯上 , 几条手腕粗的榕树根从二楼一直延伸至一楼地面 。 为了防止台风天气围楼被大风吹垮 , 罗梧楼墙上各类树木已经被清理一空 , 其前面庭院也被打扫干净 。
“之所以被称为围楼 , 是因为其造型呈围屋式 。 ”三江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 罗梧楼坐北向南 , 共有两层 。 原设计共有72个房间(每层36个) , 经过陆续改造与变迁 , 现存36个房间(每层18个房间) , 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 , 其中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 。
罗梧楼为长方形回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 东西房间对称 , 有天井和庭院 。 正面门楼呈三进式 , 第一道门是围墙门 , 围墙门后便是一个面积约600余平方米的庭院 , 里面种满了菠萝蜜树 , 其中一棵老树长得极为茂盛 , 当地人称这棵树是建楼时所栽种 。 穿过庭院 , 走上几级台阶 , 便到了第二道门 , 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 。 大门的正后方是大楼的第三道门 , 穿过这道门才能进入罗梧楼里的各个房间 。
正门与牌坊式大门之间有一道宽约3米、长约20米的走廊 , 走廊设有低矮的栏杆和笔直的柱子 。 从尚存的原有墙体、栏杆和柱子上的精致雕刻装饰来看 , 可以让人想象出罗梧楼当年的辉煌 。 打开正门 , 抬头一看 , 头顶豁然开朗 , 原来外表庞大的大楼中间是空的 , 它以门厅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合拢围建而成 , 形成一个大大的长方形天井 , 天井的左右两边设有两个窄小的楼梯通向二楼和楼顶 。
大楼唯一的侧门连接着左边的楼梯 , 沿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 , 二楼上也有长长的走廊绕楼一圈 , 可进入各个房间 。 为避免绕行距离太长 , 二楼的回廊中间还架设了一座天桥互通 。 与所有围楼具有的功能一样 , 罗梧楼具备防贼盗、防寒冷、防暑热和可聚居的功能 。 为防雨水 , 罗梧楼楼顶还建有檐下排水沟 。 为储备生活用水 , 建造者还在二楼用水泥建有两个长方体的蓄水池 。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近百年 , 在罗梧楼的后花园里 , 至今还残存着一口水井 。 据村民介绍 , 罗梧楼建成时就有自用发电机房 , 主人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在大楼内使用电灯照明 。
本文插图
初步修整过的林鸿高围楼 。
屋主子孙散居国内外
在围楼一公里外的一片坟地里 , 一块近3米高的大墓碑很是引人注目 。 “这是林鸿高的父母合葬之地 , 旁边还有其弟弟林鸿积的坟墓 。 ”站在林鸿高父母坟前 , 罗梧村村民林明武显得非常自豪 。 今年50多岁的林明武 , 其曾祖父和林鸿高父亲是亲兄弟 。 从墓碑碑文上 , 可以考证出林鸿高父亲林树丰生于清嘉庆年间 , 道光年间去世 , 是当时的太学士 。
推荐阅读
- Hi走啦|国内最神奇的村子,一天可看3次“日出日落”,你知道它在哪吗?
- 海南|慢读丨海南以前西线比东线繁华?“琼州驿道”了解一下→
- 保时捷|还看啥Q5L?V6+空气悬挂,标配全时四驱,有它在,X3难翻身
- 五源河|慢读丨这里曾是海南最早的渡口,如今再次崛起!
- 海南日报慢读丨海口有个“三亚街”,它跟三亚啥关系?
- 腾讯医典为什么有人总在不擅长的领域蜜汁自信?原来是它在作怪!
- 老市村慢读丨海南这个黎汉交界古村落,曾商贾云集!
- 大洲岛慢读丨海南岛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它的变迁意味深长!
- :慢读丨《清平乐》热播带火宋文化,关于宋诗你了解多少?
- 海南慢读丨从野生到栽种,海南水果原来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