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岛慢读丨海南岛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它的变迁意味深长!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慢读丨海南岛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 , 它的变迁意味深长!
站在万宁市东南部的乌场渔港眺望 , 6海里外的大洲岛如一叶绿舟悬浮于海面 。
在当地渔民眼中 , 大洲岛曾是渔船休憩的天然避风港 。 当时光回溯至千百年前 , 一艘艘商船自广州、泉州、扬州等通商口岸通往东南亚国家或岛屿时 , 同样会选择在此停泊、避风和补给 , 然后再驶向更广阔的大海 。
匆匆过客如云烟 , 来了又走 , 只有那一株株龙血树、一簇簇珊瑚礁始终驻守在原地 , 在潮涨潮落中恣意生长 , 成为大洲岛真正的主人 。
大洲岛慢读丨海南岛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它的变迁意味深长!
本文插图

大洲岛上的岩鹭 。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袁琛 摄
商船停泊
见证海上丝路繁华
无人机缓缓升起 , 澄澈如镜的大洲岛海域几乎溢满了整个航拍画面 , 一艘古船沉于海底 , 轮廓若隐若现 。
【大洲岛慢读丨海南岛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它的变迁意味深长!】没有人知道 , 这艘古船何时倾覆于此 , 它的航行轨迹却可以大致推断如下:自我国某个通商口岸启航 , 沿海南岛东岸一路南行 , 至大洲岛时准备靠岸休憩 , 不料突遇风雨就此倾覆;又或是从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区出发 , 一路长途跋涉后 , 决定登大洲岛补给休整 , 却遭遇不测 。
以上推断并非空穴来风 。 作为海南岛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 , 大洲岛扼守通往东南亚国家之航线要道 , 自唐宋以来一直舟楫如梭 。 从不同角度看 , 大洲岛的轮廓像船 , 像猪 , 像象 , 因此收获了独洲(舟)山、独珠(猪)山、象石(山)等诸多古称 。
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一书中 , 曾对“广州通海夷道”即广州至马六甲、马六甲至斯里兰卡的路线有详细记载:“广州东南海行 , 二百里至屯门山 , 乃帆风西行 , 二日至九州石 , 又南二日行 , 至象石 , 又西南三日行 , 至占不劳山……” , 里面所提及的“象石” , 正是大洲岛 。 随着我国海上贸易蓬勃兴起 , 这条呈半月形的航线日益繁忙 , 商船往来间也将沿途的重要节点一一铭记 。
清代方志名家洪亮吉编撰的方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记载:“独州山在州(万州)东南海中 , 周六十里 , 又名榜山 , 海舟多泊湾于此 , 南番诸国人贡 , 视此山为表 。 ”清代康熙时期的《万州志》也称:“(独洲)岭在海中 , 周围六十余里 。 南番诸国进贡 , 视此山为准 。 ”被不远千里而来的异国商船视为航海标志 , 大洲岛在中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作用可见一斑 。
大洲岛慢读丨海南岛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它的变迁意味深长!
本文插图

大洲岛旁的古沉船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王凯 摄
《郑和航海图》描述海南东部海域时仅有一句注释:“独猪山艮针 , 五更 , 船用艮寅针 , 十更 , 船平大星 。 ”可见就连郑和七下西洋 , 也曾以大洲岛作为航标 。
只是环海南岛近海岛屿不在少数 , 往来舟楫为何偏偏钟情于大洲岛?曾供职于万宁市史志部门的作家郑立坚认为 , 原因有二:一是大洲岛两岭夹一湾 , 港阔水深 , 是船舶躲避风浪的天然屏障;二是大洲岛距陆地最近不过五六海里 , 商船上岸补给方便 。
“古代商船往来频繁 , 让居住在大洲岛对岸的渔民渐渐心思活络起来 , 开始主动挑上淡水、蔬菜、米粮等物资 , 乘船送至大洲岛 , 换取商货或现银 。 ”在郑立坚看来 , 除了发挥航标与避风港的作用 , 大洲岛以乌场渔港为后援 , 为过往船只提供补给 , 扮演的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角色 。
大洲岛慢读丨海南岛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它的变迁意味深长!
本文插图

俯瞰大洲岛 。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袁琛 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