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源河|慢读丨这里曾是海南最早的渡口,如今再次崛起!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慢读丨这里曾是海南最早的渡口 , 如今再次崛起!
五源河|慢读丨这里曾是海南最早的渡口,如今再次崛起!
本文插图

五源河发源于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东城水库上游 , 由浮陵水、砍柴桥、施茶沟、永烈山、富教渠等支流汇合而成 , 故有此名 。 五源河从东城水库一路蜿蜒将近30公里 , 直至镇海村注入琼州海峡 。 尽管五源河的名字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 由于史料缺失不得而知 , 但是五源河却在海南历史上声名赫赫 。
五源河|慢读丨这里曾是海南最早的渡口,如今再次崛起!
本文插图

五源河湿地公园 。 李幸璜 摄
五源河是和平的象征
夏商时期 , 南方古越族中的一支跨海而来 , 成为最早的迁琼先民 。 我们无法考证他们是在哪里登陆海南岛的 。 始于汉代的烈楼港是海南岛有据可查进入大众视线的古渡口 。 烈楼港和我们今天要谈论的五源河有什么关系?
正德《琼台志》记载:“烈楼港 , 在县西北三十里烈楼都 。 水自五原铺下田涧流出成溪 , 至此与潮会成港 。 ……烈楼觜:在烈楼都海边 , 大石一 , 所生出海北三墩 , 石觜相望 , 海南地接徐闻 , 此最近 , 舟一朝可返 。 ”后世地方文献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说法 。
据专家多方考证 , 烈楼港位于今天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镇海村附近 , 也就是海南国际会展中心至五源河出海口一带 。 这一方面与“水自五原铺下田涧流出成溪”的史书记载一致 , 另一方面与“地接徐闻 , 此最近”相吻合 。 西海岸五源河入海口一带地势平坦 , 的确是一个天然良港 。
但是 , 五源河口烈楼港名称的由来 , 却有多种说法 。 唐胄在《琼台志》记载了两种说法 , “汉军渡海楼船布列之处” , “又似焚楼之意” , 孰是孰非 , 长时间难以定论 。
秦朝一统天下后 , 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属于“象郡之外徼” , 并没有实质性纳入王朝统治 。 西汉武帝时期 , 南越国赵建德、吕嘉发动叛乱 , 声动一时 。 元鼎五年(前112年) , 朝廷派出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前往平叛 。 很快 , 南越国覆亡 , 赵建德、吕嘉入海西窜 。 路博德等人在率军追击的过程中登陆海南岛 。 有一种说法 , 汉军登陆之后 , 遇到顽强的抵抗 , 为了表达死战到底的决心 , 因此下令烈火焚烧楼船 , 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 烈楼港因此得名 。
但是 , 这种说法并不见得靠得住 。 既然需要烈火焚烧楼船背水一战 , 想必战争是非常惨烈的 , 这和后来苏轼所说的“海南自古无战场”完全相左 。 当然 ,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 , 路博德在战争结束之后 , 为了安抚百姓 , 希望不再有战争发生 , 因此将南下楼船尽行焚毁 。 烈火焚烧楼船 , 不管是发生在战前还是战后 , 终究是残酷的战争的体现 。
所以 , 我们更愿意相信 , “烈”与“列”相通 , 所谓“烈楼”是“楼船布列之处” 。 这正是海南人民宽容厚道、热爱和平的写照 。 或许正因为伏波将军路博德没有烈火焚烧楼船背水一战 , 采用和平的方式安定了琼崖 , 因此得到海南百姓的极大认可 , 以至纷纷立祠祭奉路伏波 。 从这个层面上讲 , 五源河实际上是和平的象征 。
烈楼港与西汉有不解之缘
五源河入海口的烈楼港和西汉有着不解之缘 。 在平定南越国叛乱之后的元封元年(前110年) , 汉朝中央政府在岭海设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 , 其中儋耳、珠崖二郡就设在海南岛上 。 汉朝政府新开儋耳、珠崖二郡 , 标志着海南岛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直接统治的版图 , 可谓是海南封建王化的起点 。 从此以后 , 海南和中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 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
烈楼港因为距离海对面的徐闻最近 , 从“那黄渡”出发 , “小午”即至 , 实在是方便 , 因此成为“南渡”的绝好选择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到宋元时期 ,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 岛内外人口、货物往来频繁 , 这使得烈楼港的短处日渐显现 。 它在一条小河流五源河入海处 , 港湾狭小 , 且距离琼州府较远 , 不能发挥南渡江的河运优势 , 因此日益衰落 。 这就意味着必然有更为便捷的良港来代替它的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