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天笑:《方方日记》的致命问题
方方的《武汉日记》由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和德文版 , 舆论大哗 。 方方日记当初的铁杆支持者成了强烈反对者 。武汉街头出现了针对方方的大字报 , 还有人招唤武林中人去拳击方方 , 这些行为都已涉嫌违法 。 可见 , 方方遭人痛恨到何种地步 , 急欲置之于死地 , 不惜以身试法 。有人指责方方日记暴露甚至放大了这次疫情的悲情 , 可是 , 14亿人齐禁足就是最大的悲情 , 不存在暴露甚至放大的问题 。任何文字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 无论是世界美好 , 还是人间悲剧 , 都不是文学作品所能描述 。 何况方方日记的内容很多都是道听途说 。 说不定经过多少人的过滤 , 即使一个本来凄凄切切的故事 , 也会云淡风轻 。至于说“家丑不可外扬” , 从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网上紧急呼救提供防护用品开始 , 6岁男童的“惊魂伴” , 3岁女孩的“全家福” , 等等 , 一个更比一个泪崩的故事 , 已经传遍了网络世界 , 还需要什么外扬?难道西方人不会上网 , 或者不懂汉语?其实 , 《武汉日记》的内容并不重要 , 毕竟是方方一人之见 。 只要没有触碰法律的底线 , 创作自由就应该得到切实维护 。方方《武汉日记》的真正问题 , 一是作者身份问题 , 二是日记体裁问题 , 三是出版时机问题 , 也是最为致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 作者的身份地位方方担任过两届湖北省青联副主席 , 两届全国青联委员 , 省人大常委 , 省政协常委 , 正厅级的省作协主席 , 既是公众人物 , 又是有较高职称级别的体制内作家 。作为普罗大众 , 只需敬畏法律 。 作为公众人物 , 则讲社会担当;作为体制中人 , 要有政治意识 。武汉封城 , 全国驰援 , 方方身为正厅级的省作协主席 , 已经到龄退休在家 , 又不是医疗方面的专业人士 , 自然不可能深入一线抗疫 。 如果想有所作为 , 可以拿起自己的笔 , 安抚焦虑情绪 , 激励抗疫斗志 , 提振必胜信心 。 就算是不愿挺身 , 也不能拆台砸锅 。有人为了帮助方方反击胡锡进 , 以“高中生”的名义模仿胡锡进的口气 , 致信“杜甫叔叔” , 责怪杜甫诗歌是“满满的负能量” , 特别是写了“三吏”、“三别” 。 但“高中生”没有说明的是 , 杜甫一个没落的官二代 , 一生不得志 , 一辈子都在投亲靠友 。 不是谋个官职 , 就是寻求接济 。 除了亲友和同僚 , 社会上根本没有几个人认识他 , 更不知道有个诗人叫杜甫 。 770年 , 客居湖南的杜甫 , 连饿多天 。 耒阳县令遣人送来牛肉和白酒 , 杜甫狼吞虎咽而撑死 , 结束了颠沛流离的苦命 。 9年后的779年 , 元稹出生 。 元稹一度官至宰相 , 发现了杜甫的诗作 , 和自己的“好基友”白居易联手推介杜甫 。 杜甫去逝几十年后 , 才火起来 。 到了宋代 , 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 杜甫拿到“诗圣”这个称呼 。 “三吏”、“三别”当时无人阅读 , 等于是杜甫自己练笔 。 笔一落 , 杜甫琢磨下一餐能不能吃顿饱饭 , 为自己的身体增加一点热量 , 哪还能发出什么能量?什么正能量 , 负能量 , 首先得有能量 。 没有知名度 , 没有影响力 , 没有号召力 , 就什么能量都没有 。方方日记要是普通人写的 , 别说捕风捉影 , 就是胡编乱造 , 只要不涉及法律问题 , 就不是什么问题 。 反正是自娱自乐 , 传播不广 , 碍不着谁 。 制造恐慌 , 也只是慌了自己;使劲“卖惨” , 也很难出位 。名气越响 , 责任越大;地位越高 , 使命越重 。笔下千钧担当 , 笔下亿万生灵 。第二个问题 , 文章的体裁定位4月8日 , 离汉通道重启 , 本来举国关注 , 世界瞩目 。 方方的《武汉日记》及时上架亚马逊预购 , 抢尽风头 。 武汉开城反而在国际舆论上没有反响 。更令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愤怒的是 , 《武汉日记》副标题是“Dispatches from the Original Epicenter” 。自媒体翻译成了“来自病毒起源地的报道” , 引起轩然大波 。 于是 , 改成了“Dispatches from a Quarantined City” , 翻译过来就是“来自一座隔离中的城市的报道” 。无论怎么改 , “报道”的含义没有改 。在西方出版商眼里 , 不是方方的自嗨日记 , 而是方方的战地新闻 , 是方方在疫情前线武汉写下的60篇新闻报道或新闻通讯 , 刻录下武汉封城抗疫这件载入中国乃至人类史上的重大公共卫生历史事件 。要是以新闻标准来衡量 , 就必须符合新闻的真实性 , 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严谨、全面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都要一一核实 , 准确无误 。而方方足不出户 , 《武汉日记》没有任何采访落实 , 不是听这个说 , 那个说 , 就是个人的意淫想象 。 更主要的是 , 纯粹方方个人好恶 , 以个人的立场来确定主题 , 凭自己的情感来筛选消息 。 不是为了真实报道去探寻事实真相 , 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编排故事 。方方《武汉日记》海外出版 , 要么大修大改 , 甚至推倒重写 , 要么副标题去掉“报道”的含义 , 改成“私人记录” 。 “来自一座隔离中的城市的报道”改成“来自一座隔离中的城市的私人记录” 。 当然 , 也可以不要副标题了 。只是这样以来 , 西方还愿不愿意出版了 。第三个问题 , 出版的时机选择这次新冠病毒爆发的 , 不仅是疫情 , 更有舆情 。我国的疫情战已经取得了巨大胜利 , 进入防止境外输入的阶段 。舆情战却一直艰难 , 特别是国际舆情战 。 面对西方铁板一块的妖魔化狂潮 , 我们只有苦苦招架 , 一刻也不敢松懈 。借助疫情大做文章 , 西方污名化中国还在上半场 。 下半场 , 中国将继续面对着极为恶劣或者更加惊心的国际舆情环境 。 以后的岁月 , 还有更多的惊涛骇浪汹涌而来 。西方精英对中国有着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意识偏见 , 浑然天成、令人窒息的文化傲慢 。在中国抗击疫情期间 , 西方媒体对中国进行了有组织的大规模污名化 。 他们不放过每一次打击中国的机会 , 他们不漏掉每一点丑化中国的素材 。方方《武汉日记》 , 文字主基调晦暗 , 甚至偏向负面 , 非常符合西方对中国抗疫的妖魔化叙事 。 也难怪西方如获至宝 , 在欧美仍然苦苦与病毒搏斗的今天 , 投入大量资源于一本日记中 , 以光速推出 。《洛杉矶时报》等西方主流外媒头版 , 不报道美国不可收拾的新冠病毒疫情 , 却浓墨重彩 , 大推特推方方和她的《武汉日记》 。英文版《武汉日记》序言说:“《武汉日记》融合了怪诞与反乌托邦-----她的文章实时记录了病毒的广泛传播及政府对市民的强制隔离 。 每日 , 她都为千家万户的普通中国人代言 , 表达他们的恐惧、绝望、愤怒、希望;反思强制隔离带来的心理影响;---- 在一个政府利用科技密切监控公民 , 紧密控制媒体的国家 , 作家经常进行自我审查 。 而在这一致人死命的严峻情势下 , 方方勇敢地站出来 , 声讨社会不公、腐败、滥用权力以及导致这场疫病的系统性政治问题 。 为了接近“持不同政见者”的行列 , 她付出了代价 :政府暂时关闭了她的博客 , 并删除了她发表的许多帖子 。 方方实时记录了这次全球健康危机的开端 。 ----- 《武汉日记》融合了恐惧与反乌托邦 , 记载日常生活却又有深度 。 这是一个记录我们时代的出色文本 , 也为权威主义国家之下的隔离拘禁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 。 ”德国版简介则重点说明:《武汉日记》是一个独特的证据 , 证明了这场在短时间内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灾难的起源 。方方的一滴墨水 , 泼在国家的头上 , 就是一场洪水!洪水泛滥 , 浊浪滔天 , 算不上什么灭顶之灾 , 但是会让国家灰头灰脸 , 极为难堪 , 极其被动 。方方的《武汉日记》外文版分别于6月和8月出版 , 意味着《武汉日记》还可以为西方提供两次水淹华夏的良机 。因此 , 一大批方方粉丝立马反水 , 认为方方对不起他们当初的立挺 。境外舆论持续不断大肆抹黑中国 , “武汉病毒”、“中国病毒”标签在西方深入人心 , 海外华人生存愈为艰难 。已经退出美国总统竞选的美籍华人杨安泽 , 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撰文称 , 在新冠疫情之下 , 他被路人在用异样的、带有指责性的眼神看自己 , 并用“Chink”这个对华裔侮辱性质的贬义词大喊大叫 , 他对自己身为亚裔感到“有些羞耻” , 呼吁亚裔美国人积极向美国展现自己的忠心 , 证明自己是个爱美国、愿意为美国做贡献的美国人 , 才不会再被人视作“病毒” 。杨安泽 , 一个知名人士 , 一个励志楷模 , 尚且被无情羞辱 , 其他华人的遭遇更不敢想象 。 根据杨安泽撰文所述 , 遭受了言语和肢体上的双重攻击 。也难怪方方的《武汉日记》海外版预售的消息传出 , 国内民众还可以淡定 , 海外华人就群情激愤 , 一再声讨方方 。方方接受《财经十一人》独家专访透露 , 2月17日开始洽谈海外出版事宜 。 三月初 , 就将全球版权授权给了代理人 。 “签了协议后 , 即开始翻译 。 相当于 , 我这边每天写 , 他也每天翻译前面所写的” 。方方对《学人》专访谈到境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时说:“难道因为有人利用我们就不出书了?什么时候中国人这么怕外国人的?”到底是正厅级的省作协主席 , 方方有着超级自信 , 一不怕外国人 , 二不怕外国人利用她的书 。 明知外国人利用她的书 , 她也要在海外出书 。海外出书是公民的权利 , 方方《武汉日记》海外出版不存在法律问题 。但是 , 方方政治荣誉等身 , 还做过正厅级的省作协主席 , 政治敏感度绝对没得说 。 能不能等国家走出国际舆论漩涡 , 度过这个坎再说 。当然 , 国际舆情战消停 , 中美两大国手拉手 , 《方方日记》没有了利用价值 , 就会无人问津 。 方方个人难免失落 。敏感时期 , 在海外出版充满中国负面形象的信息 , 正是在西方扬名立万的千古时机 。 方方个人必将迎来高光时刻 。针对国人和华人的舆论讨伐 , 方方霸气回应:“我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就坍塌掉 , 一个自信的政府也不会因为一本书就无端地指责作家” 。这倒是一句大实话 , 也是正确的废话 。七七事变 , 许多人投敌当伪军 , 面对劝阻和指责 , 也是掷地有声:“我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把枪调转枪口就坍塌掉 , 一个自信的政府也不会因为一把枪就无端地指责持枪者” 。1945年日本投降 , 中国果然没有坍塌掉 , 倒是那些伪军的命运 , 不是成为炮灰 , 就是被日军凌辱 , 或者战后清算 。有人总是宣称自己首先是人 , 然后才是中国人 。平常强调自己是人 , 必须的 。 但面对国家形象与个人功利 , 不能忘记中国人的身份 , 绝不能见利忘国 。 在关键时刻 , 更不能帮着对方羞辱自己的国家 , 追求自己的所谓功名利禄 。方方《武汉日记》既无文字水平 , 又无史料价值 。 西方如此重视 , 看中的是方方曾经的地位 , 湖北省人大常委、省政协常委这些曾经的头衔 , 特别是正厅级的湖北作家协会主席这个曾经的身份 。要是平常人士写封城日记 , 内容再悲惨 , 文字再凄美 , 也别想让美国看上一眼 。关注《笑看天下》 , 更多精彩文章!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笑看天下》 , 微信号:gh_9437600e3e5b 。 文章转载 , 商务合作 , 请发邮箱1102471430@qq.com
推荐阅读
- 新冠病毒在意大利已经不存在
- 方方日记,属“文学的本质苦难的歌哭”?
- 文学的本质是苦难的歌哭,方方日记就是一种歌哭
- 易天笑:组建武警香港总队刻不容缓!
- 地球的一半|高温热浪会成为新的“致命杀手”吗
- 十万火急,总统不急;十万亡灵,政客致命。
- 进化论的致命缺陷
- 带给你致命一击的恰是你身边最亲密的小人
- 【书摘】哈耶克 |《致命的自负》- 格言
- 方方日记的真实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