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芯片战争:十字路口的杭州

长三角芯片战争:十字路口的杭州
文章图片

B12-关注创业和投资的互联网媒体

正文

4月16日 , 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在上海某高档楼盘“发现了好几位熟悉的面孔” , 在微博上感叹:“随着科创板半导体股票的解禁 , 今年浦东的豪宅要涨一波 。 ”



科创板上海芯片企业的扎堆 , 反映的是上海在全国芯片产业的龙头地位 , 亦是长三角半个世纪以来的风云际会 。



01



中国芯片 , 一半在长三角 。



据21经济研究院与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长三角数字一体化发展报告》 , 2018年 , 长三角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50%以上 , IC设计、封测和晶圆制造分别在全国的产业占比达到32.6%、超60%、53.35% 。



其中 ,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了1450亿元 , 占全国总比五分之一;黄浦江东当年划出来的一片空地张江科技园 , 一扩再扩已集聚9家晶圆制造企业、19条生产线、239家芯片设计企业 , 引领全国城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



长三角芯片战争:十字路口的杭州
文章图片

2018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概况(cr:阿里研究院)


江苏则拥有第二
的无锡(1014亿元)、第七的苏州、第十的南通 , 以及虽在第十五但增速迅猛的南京;全省2019年芯片产量高达516.3亿块 , 遥遥领先其他省份 。 而浙江仅有杭州一城上榜 , 且仅列第十一位 。



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 浙江在集成电路领域曾是全国老二 , 仅次于江苏 。



在50年代“喀秋莎”的歌声里 , 中国第一次走入芯片发展史 。 轰轰烈烈的“一五计划”前后 , 苏联向中国转让了1100套工业企业及其他建设项目的资料 , 3500套制造各种机器的图纸 , 950套技术资料和2950个专题的各种技术说明书 , 而仅仅收取了一种费用:文件复印费 。 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和工业体系也由此建立起来 。



1958年起 , 上海元件五厂、上海电子管厂和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等先后成立 。 上海半导体产业紧随北京发展起来 。 五十年代末 , 浙江在国内较早建立了单晶硅材料厂(开化 601 厂);60年代 , 江苏建立起一批如南京国营772厂、无锡国营742厂、苏州半导体厂、徐州半导体厂、常州半导体厂、南京半导体厂等代表性的半导体生产企业 。



上海的半导体工业在当时处于全国前列 。 1968年 , 上海又组建无线电十九厂 , 与北京的东光电工厂(878厂)并驾齐驱 , 并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南北两霸” 。



但是 , 特殊的历史时期 , 外部面临发达国家对设备和技术的封锁 , 内部面临持续十年的动荡 , 当1977年邓小平邀请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座谈会时 , 半导体学界灵魂人物王守武(江苏苏州人)以一句话概括了当时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家底:“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 , 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 , 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 ”



在整体落后的大环境下 , 长三角之间芯片产业的差距 , 亦如初生稚嫩的青青草色 , 高度差近乎渺然不计 。



02



1980年 , 无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742厂)宣布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彩色和黑白电视机集成电路5微米全套生产线 。 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技术 。 短短几年时间 , 742厂的芯片产量达到3000万块 , 40%的国产电视机、音响和电源都用到了这条生产线上出来的芯片 , 742厂也一跃成为当时我国产能最大、工序最全、首家具有现代工业大生产特点的集成电路生产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