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小常识】供养人—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 二 )


供养人画像 , 是敦煌石窟艺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所谓供养人即为出资发愿开凿洞窟的功德主、窟主、施主及与其有关的如家族、亲属或社会关系成员 , 当然并不表示他们是洞窟开凿的工匠等人物 。供养人有敦煌历代大族、地方长官、僧界大德 , 也有一般下层平民百姓 。他们是活跃在敦煌历史上的人物 , 因此这些画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供养人画像在敦煌石窟的大多数洞窟中都有 , 是研究洞窟营建时代及窟主等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 也是敦煌服饰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 。
「」【敦煌小常识】供养人—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回鹘王礼佛图 , 沙洲回鹘时期(1037-1068年) , 莫高窟第409窟 东壁南侧 , 杨麟翼临摹 。参照新疆石窟中的回鹘可汗供养像 , 可推测此人为回鹘可汗 , 其衣饰为北方少数民族装扮 , 头戴高尖桃形云镂冠 , 身穿圆领窄袖团龙袍 , 腰束革带 , 垂着短剑、小刀、火石、荷包等 。
供养人画像从十六国北朝至元 , 由小到大 , 到五代、宋时和真人大小一般 , 且是一个家族人物同处一窟 , 有家庙祠堂之性质 。佛教传播很重视造像 , 认为信众面对佛、菩萨图像如见其真容 , 可以专心致志供奉 。所以 , 佛经中专门有一部《造像功德经》宣扬造像的好处:对于官绅富豪 , 广造神像不但现在可以享受奢侈生活、机遇 , 且死后可以进人“西方极乐世界” 。对于平民百姓 , 佛教也教他们只要能够“随其力分 , 而作佛像”即可永离贫穷苦海 , 过上富裕的日子 。因此无论穷富 , 都来开窟造像、画像题名 。佛教徒为了表示虔诚信教 , 时时供养 , 把自己的像画在佛像的下边或左右 , 手奉香炉或香花 , 列队恭敬或席地跪礼拜 , 榜书姓名、官职等 。这种为出资开窟造像的施主所画的功德画就是供养人画像 。
「」【敦煌小常识】供养人—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供养人手奉香花 , 晚唐9窟 , 服饰手稿 , 常沙娜临摹整理
三、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特点
莫高窟供养人画像很有特点 。供养人皆是全身且多为群像;有僧尼群像、家族群像、百姓群像、府衙官僚群像 。这些画像包括了各阶层、各民族、各行业男女老幼的生者、死者 , 是社会人物最广泛的一种人物画像 。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8000余身 , 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 , 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肖像画图谱 。
敦煌壁画供养人 , 大体可分为五类:一、地方官吏 。即当时敦煌河西走廊及其他地方官员 , 上至王公贵族 , 下至官府小吏以及他们的家属;二、戍边将士 。即当时河西、敦煌、玉门关、阳关等地的节度使、军将、校尉等;三、寺院僧侣 。包括僧统、寺主、法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庶民百姓 。如车夫、马夫、侍从、守卫及掌扇、持杖 , 牵衣、捧物人等;五、少数民族人物画像 。
供养人画像多以主仆结合组成出现 , 等级森严 , 主人像大在前 , 奴婢像小在后 , 排列成形 。画像大者高丈余 , 小者仅有寸余 。有的洞窟供养人画像多达一千余身 。早期画像尺寸较小 , 内容一般仅表现供养者虔诚恭敬之心 。唐代供养人画像进入极盛时期 , 形象真实 , 个性显明 , 神态生动 , 繁华富丽 。画像由小变大 , 多绘于洞窟的醒目处 , 题榜内容详细 。五代时出现大量的瓜沙曹氏家庭的肖像 , 画院有专门的肖像画师供养人 , 祖宗三代一一画出 , 如同形象的家谱 。供养人画像由初始供养礼佛 , 渐变为服务于政治功利的宣传品 。
四、供养人画像是敦煌当时社会
最真实的反映
由段文杰先生最早复原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是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像中规模最大的一幅 。这幅画像共有12人 , 第一身形象最大 , 立粉堆金题名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 , 第二身、第三身是都督夫人的女儿 , 后面9人为奴婢 。而据研究 , 与此图相对的北面墙壁上画有都督乐庭琅及儿子、男仆 , 南北两壁合起来就是都督乐庭琅全家礼佛图 。这幅画的结构和意境创造上突破了前代整齐严肃的供养人行列 , 人物位置错落有致 , 自由活泼 , 特别在人物背景的设计上出现了垂柳、萱花、曼陀 , 并有蜂蝶飞舞 , 别有一番生活情趣 。同时 , 也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的富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