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汉全席”,是表面上的浮华消遣,更是王朝的政治权势显现(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每一次的宴席举行 , 都可以从中看到等级意识的彰显 。比如有满族官员赴地方任职 , 此时地方上的汉族官员会在原本是主场的汉菜宴席上加入满席菜肴 , 以此迎合满族官员的口味 。《续历年记》中 , “上海县与闸上摆‘满、汉饭’待新任总督范承勋 , 康熙三十三年岁次甲戌……闸上搭四座大厂 , 砌灶十二供应者俱在厂中 , 摆满、汉饭 。”文里的范承勋是镶黄旗的满族显宦 , 他和上海知县之间身份的差距 , 恰恰是宴席产生的推动因素 。而在席上 , 身居高位的一方往往更加受到尊崇吹捧 , 这种追捧往往并非口头直接表达 , 对含蓄的古人来讲 , 借助其它事物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更多时候采用的手段 , 而在这里借助的就是宴席 , 宴席上有迎合高位者的食物 , 并且同时自带位置上的区分 , 这已然是一种不明显的吹捧表现 。此时的宴席已经不仅仅能让其享受到美食 , 更能感受到等级差异给自身带来的优势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朝“满汉全席”,是表面上的浮华消遣,更是王朝的政治权势显现】乾隆时期 , “满汉全席”更加得到统治者的推行 , 这种推行并非乾隆口头或行动上直接对“满汉全席”表示支持 , 而是其一系列行为所产生的推动力 。从“康乾盛世”这种叫法就可以得知 , 乾隆在位期间 , 国家稳定、发展繁荣 , 而在这之前 , 历代统治者就一直在施行满汉和睦相处的相关政策 , 因此 , 盛世的产生也被认定 , 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措施产生了影响 , 所以“满汉全席”后来的出现也算是国势在饮食上的一种体现 。当然 , 这样的体现形式并不止“满汉全席”这一种 , 当时还有烧尾宴、千叟宴等等 , 不过无一例外 , 国势昌运与皇家治理紧密相连 , 每一种宴席在百姓眼中都显现出了皇家权威 , 阶层低级者感念“皇恩浩荡”并更加强化了服从心理 , 这从侧面表明统治阶层达到了借用宴席明确阶层界限的目的 。
除此之外 , 身处盛世 , 乾隆皇帝不仅开始于宫廷膳食上愈加讲究 , 促使愈加多的汉人美食进入宫中 , 还喜欢出宫巡游 , 连高官显贵到了地方上 , 地方官都要在饮食上迎合他们的喜好 , 更不用说是皇帝了 , 乾隆帝游至之处 , 宴席准备无不齐全至极 , 无论是满族美食还是汉族佳肴皆配备完好 。上行下效 , 乾隆这些行为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饮食风气的改变 ,象征权势、表现阶层化的“满汉全席”的最终完成并得到推行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满席”在原来几乎只有汉菜的地域产生 , 并在之后与“汉席”一同成为官方宴席 , 随着政权的不断加固 , 国家日益强盛 , 满汉两族交流增多 , 文化融合渐深 , “满席”与“汉席”组合在一起成为了“满汉全席” 。但即使不同民族风味的菜肴被端上同一桌 , 也依然具有“满主汉辅”的特点 , 比如满族的菜品数量更多 , 熊掌、人参、羊羔、猴头、鹿筋等食材做出的是宴席中的主菜 , 典型的还有代表满族口味的“八大菜”:鱼翅、燕窝、鱼肚、火腿白菜、鸭子、整鱼、红烧蹄子、刺参杂烩;“二头菜”:烧小猪、哈耳肥 。而代表汉族风味的则为辅菜 , 相应的有“八大热”:冬笋、虾仁、鱼脆、鱼皮、玉肉、百合、鸭舌掌、乌鱼蛋;“二点心”:大肉包、朝子糕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的统治机制特点 , 即既彰显满族官员的地位 , 也对汉族官员进行心理安抚 。统治者将饮食文化渗入到政治中 , 调整礼仪、席位、菜品数量等 , 赋予“满汉全席”显现等级、平衡心态的功能 , 也算是一种智慧 。
推荐阅读
- 「」原创 清朝一贪官:3岁亡母9岁亡父,18岁娶上总督孙女,才走上仕途
- 「乾隆」清朝最牛富二代,扶起乾隆和福康安对着干,后来官居兵部尚书
- 「爱情」都说清朝皇帝痴情,其实明朝皇帝的爱情,同样令人动容
- []清朝灭亡以后,那些宫女们去哪了?为什么很少有嫁人的?
- 『家具』婆婆非要帮忙装修新房,完工后我心都凉了:还以为穿越回了清朝!
- 「」清朝九子夺嫡后,八皇子争储失败被抄家,还能拿出800万两白银
- ■原创 蒙古族时不时骚扰一下明朝,清朝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居然被安抚了
- 『』老谋深算的和珅,面对嘉庆皇帝的查抄,为何不早做对策?
- 『张之洞』我国唯一在用的清朝钢轨,过去百年仍旧没生锈,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百姓』他是清朝少有的大清官,敢公开指责雍正帝,为百姓做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