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向#《伤寒杂病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病向的论述( 二 )


“咳逆倚息 , 不得卧 , 小青龙汤主之 。青龙汤下已 , 多唾口燥 , 寸脉沉 , 尺脉微 , 手足厥逆 , 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 手足痹 , 其面翕热如醉状 , 因复下流阴股 , 小便难 , 时复冒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 , 而反更咳 , 胸满者 , 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 , 加干姜、细辛 , 以治其咳满 。咳满即止 , 而更复渴 , 冲气复发者 , 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服之当遂渴 , 而渴反止者 , 为支饮也 。支饮者 , 法当冒 , 冒者必呕 , 呕者复内半夏 , 以去其水 。水去呕止 , 其人形肿者 , 加杏仁主之 。其证应内麻黄 , 以其人遂痹 , 故不内之 。若逆而内之者 , 必厥 。所以然者 , 以其人血虚 , 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 , 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 , 加大黄以利之 。”--这里说的是一个病从伤寒的相对不稳定状态 , 转入了相对稳定的杂病 , 治疗对病情的变化趋势 , 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同时根据药后的见证 , 相机而处 , 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疗 , 并且警告药的加减要有依据 , 无依据加减药物 , 将导致病朝新的不良预期方向发展 。这里也提示即要有原则性 , 也要用灵活性 , 原则性与灵活性要统一 。
见病知源 , 在伤寒中尤为重要 , 在杂病中则体现为脏腑关系的协调上 。
“问曰:上工治未病 , 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 , 见肝之病 , 知肝传脾 , 当先实脾 , 四季脾旺不受邪 ,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 见肝之病 , 不解实脾 , 惟治肝也 。”--这里通过举例来说明协调各脏腑关系 , 是治疗杂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 这里的说的治未病 , 是要让读者明白系统思维的方法 , 才会是“上工”的手法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 得算少也 。多算胜 , 少算不胜 , 而况于无算乎?”周全的考虑 , 才可以打胜仗 , 只着眼于一脏一腑 , 则无异于管中窥豹 。过去开展的灭鼠运动 , 看到老鼠多了 , 就采用各种人为的办法灭鼠 , 最典型的就是用老鼠药毒死老鼠 , 但结果适得其反 , 老鼠越来越多 , 而老鼠的天敌则越来越少 ,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深受其害 , 当然人也未能幸免 , 一种没经过系统思维就做出的决定 , 绝非上工所为 。
仲景在自序中说:“夫天布五行 , 以运万类;人禀五常 , 以有五脏 。经络府俞 , 阴阳会通;玄冥幽微 , 变化难极” 。变化难极 , 难就难在对于病的发展变化趋势不容易把握 。我们非才高识妙 , 能思过半吗?
上工治未病 , 体现在具体辨治当中 , 重点就是对向的把握 , 对趋势的重视 , 归结起来就是见病知源 , 一是动态中诊断 , 对当前的病情要有知根知底的把握 , 清楚来龙去脉 , 把握病情的变化趋势 。同时也为治疗提供一种有预见性的思路 , 不是以证套方 , 而是在预知病变趋势的情况下 , 先机而发 , 截断病情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 并最终使病向愈 。
见病知源 , 要有一套系统的预案 , 不能等出现了问题才找应对措施 。渴而穿井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其安易持 ,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 治之于未乱 。
【#病向#《伤寒杂病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病向的论述】#病向#《伤寒杂病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病向的论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