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才能击败星巴克?丨【勺子深荐】( 三 )


另外 , 在此多说一句 , 在很多欧洲人眼里 , 作为短暂建国历史的美国 , 整个国家可能都没什么文化 。
到底谁才能击败星巴克?丨【勺子深荐】
文章图片
直到上世纪70年代 , 味蕾敏感、吃喝挑剔的美国战后新时代青年 , 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 他们希望喝到更有品质感的咖啡 , 同时追求着生理性提神之外的更高需求—-休闲社交 。
1983年 , 尚不是星巴克掌舵人的舒尔茨 , 在美食之国意大利考察时发现 , 在意大利的小型咖啡馆 , 老板一边调制咖啡 , 一边和顾客聊着笑着 , 氛围惬意 。 而且 , 在咖啡馆聚会 , 也被认为是有格调和品位的象征 。 据说 , 仅米兰一地就有1500家咖啡馆 , 而国土面积只有美国三十分之一的意大利 , 竟然有20万家咖啡馆 。
敏锐的舒尔茨强烈意识到 , 过去专门出售高质量的咖啡豆和咖啡器材的老模式没有前途 , 而能够提供良好线下体验 , 让大家在咖啡馆享受美味咖啡的同时 , 完成社交需求的“意式咖啡”模式 , 才是美国咖啡的未来 。
可以说 , 舒尔茨的这个决定彻底颠覆了星巴克 , 乃至整个美国咖啡行业的旧商业模式 。 如果说高品质咖啡消费的高黏性提升了人均消费量 , 那么休闲社交属性带来的高附加值又提升了人均消费金额 , 至此一个巨大的现磨咖啡第三空间社交的大市场正在被逐步打开 。
此后 , 舒尔茨在运营星巴克的数十年内 , 一直在追求一种纽带关系的建立 , 努力让星巴克咖啡成为当地社区和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 很快 , 令人眼熟的绿色美人鱼图案 , 几乎成了当代美国生活的一个象征 , 在电视和电影里频频出现 。
对于“关系” , 舒尔茨曾这样说到:“我一直相信 , 创新是对关系本质的再思考 , 而不是重新思考产品本身 , 也正是对于这种关系的深入思考与阐述 , 催生了星巴克的价值观 。 ”舒尔茨对于“关系”的追求和痴迷 , 真的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认真研习过中国哲学 。
很多人说 , 星巴克不仅创立了一个伟大的组织,而且创造了一种非凡的咖啡体验或咖啡文化 。 在后来的Costa、漫咖啡这些咖啡店中 , 我们都能看到一丝星巴克的影子 。
没有伟大的企业 , 只有时代的企业 。
正如《咖啡新零售》一书中所言:只要社会在向前发展 , 必定会出现商业环境和消费需求的变化 , 而相应技术或管理技能的匹配 , 便会成就一批有强烈洞察力的企业 , 它们由需求出发对产品重新定义 , 制造或迎合社会风尚 , 并创造出交付价值的不同方式 。

02
星巴克真是一家卖咖啡的公司么?
从财务收入构成角度而言 , 这个问题问的似乎有点愚蠢 。
因为从近三年的财报来看 , 在店消费“饮品”、“食品”、“袋装饮品和杯子”、“咖啡机等杂件在内的其他产品”的这四部分业务 , 对星巴克的营收贡献较为稳定 , 占比基本维持在73%、20%、3%和4% 。 所以 , 在店卖现磨咖啡的收入 , 是星巴克收入的绝对大头 。
但我们仔细想想 , 如果星巴克真的是一家卖咖啡的公司 , 那么为何星巴克的咖啡可以维持相比绝大多数同行的高定价?星巴克的咖啡是否又真的如瑞幸咖啡所言 , 卖的太贵了?
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曾说 , 当消费者购买一样东西时 , 他们买的是这样东西的附加值 。 而星巴克卖的附加值 , 用创始人自己的话说就是“第三空间” 。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其作品《绝好的地方》中提出 , 人类的生活主要集中于三个空间:第一空间 , 是家庭居住的场所;第二空间 , 是工作学习的场所;第三空间 , 则是休闲娱乐的场所 。
那么 , 用更专业时髦的话来说:星巴克咖啡就是高性价比的休闲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都是白领精英们的首选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