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艺■爱奇艺遭做空:浑水协助Wolfpack剑指三大财务欺诈(附看空报告)( 三 )


根据爱奇艺在2019年10月披露的平均移动DAU数据(1.75亿)以及一线城市DAU占比为35.6%的数据 , 我们预计爱奇艺在中国一线城市的DAU为6229万(1.75亿x35.6%) 。 但从广告公司提供的后端数据中 , 我们发现一线城市DAU只有2470万 , 比爱奇艺披露的数据低了60.3% 。
根据有关爱奇艺“热度指数”的一份报告 , 新发布的流行节目的典型趋势是首先大幅攀升 , 然后逐渐下降 。 而我们发现 , 在攀升期过后的几个月 , 观看人数最多的省份/自治区的排名模式始终如一 , 其中包括西藏等人口较少的地区 。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报告 , 西藏只有147.8万居民 。 从逻辑上讲 , 西藏不应该出现在任何爱奇艺节目的前十名单中 。
然而 , 最近针对一些爱奇艺热门节目的调查显示 , 西藏、海南、宁夏和内蒙古等人口稀少地区均跻身前十名:
人口如此之少的地区几乎不可能产生足够的有机流量 , 因此无法高居爱奇艺“热度指数”排行榜之上 。 我们认为 , 这种高度反常的模式表明 , 爱奇艺使用了一些方法来夸大其内容的收视率水平 。
QuestMobile在2020年2月发布特别报告称 , 爱奇艺将其DAU数字夸大了至少42% 。
报告显示 , 2020年中国农历新年前10天 , 爱奇艺的平均移动DAU仅为1.262亿 , 而该公司宣称声称的平均移动DAU为1.8亿 。 QuestMobile报告还显示 , 在2019年至2020年中国农历新年期间 , 爱奇艺的DAU没有增长 。
2.爱奇艺夸大收入:
我们的分析发现 , 爱奇艺将2019年营收夸大了约80亿元人民币到130亿元人民币 , 即27%到44% 。
爱奇艺上报的“实物交换转授权”(barter sublicensing)营收意味着 , 该公司将2018年和2019年在中国制作的每一集电视剧分别以每集7.9万元和6.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进行交易 。 一名从事内容获取工作的前爱奇艺员工告诉我们 , 非独家授权剧集的价格通常为每集1000至5000元人民币 , 而热门剧集的最高价格为每集2万元人民币 。
“实物交换转授权”营收是由爱奇艺对其交易内容价值的内部估测所决定的 。 换句话说 , 爱奇艺的管理层可以为这些交易分配他们想要的任何价值 , 从而为管理层提供了一个可以很容易地夸大其营收的机会 , 而显然爱奇艺确实利用了这个机会 。
虚增递延收入
爱奇艺的递延收入被严重夸大 , 这进一步表明它夸大了自己的营收数据 。 递延收入是一种资产负债表账户 , 当客户为未来提供的服务预付费时 , 它(递延收入)应该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 由于爱奇艺的大多数客户都是预付费的 , 所以其收入就递延收入 。
自2015年以来 , 我们获得了所有爱奇艺VIE和WFOEs的中国信用报告 , 这些则是在岸运营实体列表:
·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又名“北京爱奇艺”)
·上海爱奇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又名“上海爱奇艺”)
·上海中原网络有限公司(又名“上海中原”)
·爱奇艺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又名“爱奇艺影业”)
·北京爱奇艺电影院线管理有限公司(又名“北京爱奇艺院线”)
当汇总并与爱奇艺的F-1招股说明书进行比较时 , 我们发现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报告的递延收入分别被夸大了261.7%、165.5%和86.2% 。
在首次公开募股(IPO)前几年如此夸大其数字给爱奇艺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必须公布越来越夸大的业绩 , 以弥补之前存在的欺诈行为 , 同时仍显示出增长态势 , 我们认为这是爱奇艺目前估值的唯一基础 。 爱奇艺财务数据中充斥着各种夸大收入方法的证据 , 其中许多都会导致回溯到其递延收入账户 。
爱奇艺声称的会员增长与实际递延收入下降相矛盾
我们认为爱奇艺的管理层一定是歪曲了其付费用户数量、平均会员期限或两者兼而有之 。
在18年第三季度至19年第一季度 , 爱奇艺报告付费用户增加了1610万 , 平均订阅期从6个月增加到8个月 。 然而 , 爱奇艺的递延收入在同一时期下降了17%——这个数学矛盾表明 , 这些数字中至少有一个是虚构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