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鸣琴:北宋“中国”观初探

『』熊鸣琴:北宋“中国”观初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辽宋对峙格局中 ,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辽、宋朝都宣称自己的政权是“中国” , 这表明先秦以来“华夏至上”的“中国”观至宋代再次遭受重大挑战 。从魏晋“五胡乱华”以来 , 以“夷夏”判定“中国”的标准已经遭受冲击 , 现实历史的发展需要一种“中国”正当性理论 , 即正统论 。陈芳明先生认为宋代正统论的兴起是当时民族自卑感的表现 , 陈学霖先生也指出 , 欧阳修《正统论》的写作背景之一便是对“北宋外交挫折的反应”① 。然而 , 北宋正统论中的“攘夷”论调甚微 , 其正统标准的判定呈现出一种超越“夷夏”族群意识的思想特质 。显然 , 这不能与刺激其兴起的外部政治环境完全对应 。与之相联系的北宋“中国”观又将呈现出何种特色呢?笔者拟以此为切入点 , 探讨北宋“中国”观的内涵及其族群意识 , 透过它 , 我们可以了解有宋一朝的文化精神与特质 。②疏漏之处 , 还请方家指教 。
一、北宋正统论中的“中国”与“夷夏”意识:以北魏正统性判定为中心
北魏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立 , 北宋学者对北魏是否为正统王朝的看法不一 , 依据亦各有不同 , 但都很少受到其“夷狄”身份的影响 。
1.张方平:北魏正统 , 东晋非正统
大中祥符六年(1013) , 王钦若等奉敕修成《册府元龟》 , 该书帝王部将东晋和北魏均列入正位 。其后 , 张方平著《南北正闰论》 , 认为正统之号“南北不可并享” , 晋在渡江之后已失正统 , 正统应归北魏:
夫晋之渡江也 , 遗中服之雅俗 , 据吴人之旧土 。齐梁之后 , 风教荡然 , 危弱相承 , 礼刑不立 , 五代四姓 , 浸微以灭 , 上无所授 , 下无所归 , 虽欲正之 , 人谁适从!魏氏先实漠北 , 控弓朔、代 , 南平燕赵 , 遂通秦凉 。出令作法 , 变风迁俗 , 天地有奉 , 生人有庇 , 且居先王之位 , 宅先王之国 , 子先王之人矣 , 则是夏禹之出东夷 , 文王之祚西羌 , 爰集大命 , 以抚方夏 。《诗》、《书》所载 , 谓之何哉 。前世大儒断南北之疑者 , 所以正魏也 。③
从此论述来看 , 其《南北正闰论》实本于隋王通的《元经》 。他判定北魏为正统、东晋为非正统的依据有二:其一 , 地理上是否统有中原 , 北魏“宅先王之国” , 东晋则“据吴人之旧土” 。其二 , 是否能传承中国文化 , 东晋“遗中服之雅俗 , 风教荡然” , 北魏虽为胡种 , 但“出令作法 , 变风迁俗” , 因而是正统 。
2.欧阳修:北魏、东晋时期为绝统
至欧阳修作《正统论》 , 宋代正统理论有了新的突破 。欧阳修判定正统的标准是“居正”和“一统”:“《传》曰‘君子大居正’ , 又曰‘王者大一统’ , 正者 , 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 , 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 。”④所谓“居正”是得位的“名正” , 也即纲常名分 。如 , 尧舜之相传为“至公” , 汤武之革命为“大义” 。而“一统”即“统一” , 看这个政权能否使天下定于一尊 , 号令出于一人 , 也即王朝的业绩 。按照这两个标准 , 欧阳修对北魏正统作了判定:
天下大乱 , 其上无君 , 僭窃并兴 , 正统无属 。当是之时 , 奋然而起 , 并争乎天下 , 有功者强 , 有德者王 , 威泽皆被于生民 , 号令皆加乎当世 。幸而以大并小 , 以强兼弱 , 遂合天下于一 , 则大且强者谓之正统 , 犹有说焉 。不幸而两立不能相并 , 考其迹则皆正 , 较其义则均焉 , 则正统者将安予夺乎?东晋、后魏是也……然则有不幸而丁其时 , 则正统有时而绝也 。⑤
欧阳修认为北魏和东晋“考其迹 , 则皆正 , 较其义 , 则均焉” , 但“不幸而两立不能相并” , 即双方势均力敌 , 都不能“一统”天下 , 因而都不是正统 , 并由此判定北魏、东晋时期为绝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