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回望陕北“铜吴堡”千年风烟: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邑枕黄河”的吴堡 , 是陕北通往华北的桥头堡 。现今的吴堡 , 有4座黄河大桥连接着秦晋两省 。曾几何时 , 要东渡黄河 , 只能依靠渡船 。1948年3月23日 , 吴堡川口渡口 , 水浪滔天战船列阵 , 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前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 在勇敢智慧的吴堡人民齐心协力的支持下 , 从这儿乘木船东渡黄河、过境山西 , 前往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 , 中国共产党从此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毛主席转战陕北13个春秋留下的光辉足迹 , 在吴堡划上一个伟大的句号 。整整一年后 , 1949年3月23日 ,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 , 向北平进发 , 去建立新中国 。为什么又选择3月23日动身 , 与东渡黄河的日子一天不差?也许 , 吴堡东渡 , 在主席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分量 , 有着难以言喻的意义 。
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以散文的形式带读者一览黄河文明的璀璨名片、“华夏第一石城”——古吴堡石城 , 穿贯千年历史 , 感悟黄土地这一陕北人的生命舞台的雄厚辽阔 。文章说 , 山河之固 , 在德不在险 。在此之前 , 多少英雄豪杰曾在这片黄土地上大展雄才一抒伟略 , 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红军在陕北 ,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 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在他的《苦难的历程》中写道:岁月会消失 , 战争会停息……是的 。革命 , 不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当战争的硝烟散尽 ,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 , 正是人性中对美和爱的向往和追求 , 让天地间充满生机 , 让人世间充满美好 。
「吴堡」回望陕北“铜吴堡”千年风烟: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回望
■杨海蒂
在遥远的陕北之北 , 在苍莽的黄土高原 , 在浩荡的黄河岸边 , 有一座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吴堡 , 吸引着我在一个月内连去了两次 。
最初知道吴堡 , 因为作家柳青 。吴堡是柳青的故乡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 , 柳青和他的现实主义杰作《创业史》 , 具有引领价值和旗帜意义 。
怀着朝圣般的心情 , 前往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乡寺沟村 , 那里是柳青故居所在 。刚到村口 , 一幅用柳青说过的话制作的标牌映入眼帘:“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 , 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心头一颤 , 驻足 , 凝眸 , 五味杂陈 。青春年少时 , 我经常抄写这段话于笔记本扉页 , 那时候 , 何曾想过有朝一日竟能在先生故里拜谒先生 。
柳青故居分为两个区域 , 一是生活院落 , 另一为私塾学堂 , 在居所几百米开外 。私塾前有块石碑 , 被树木荒草遮蔽 , 难于被人发现;石碑上镌刻着“资生功不替 , 得主运维新” , 横批“德合无疆” 。柳青祖辈 , 原是大户人家 , 然而 , 柳青和兄长背叛了他们的家庭、阶级 , 弃绝“维新” , 追求革命 , 投奔延安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陕西 , 神于天 , 圣于地;“天之高焉 , 地之古焉 , 惟陕之北” 。那是一片英豪辈出的土地 , 那是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 。
“邑枕黄河”的吴堡 , 是陕北通往华北的桥头堡 。现今的吴堡 , 有4座黄河大桥连接着秦晋两省 。曾几何时 , 要东渡黄河 , 只能依靠渡船 。半个世纪前 , 吴堡川口渡口 , 水浪滔天战船列阵 , 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前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 在勇敢智慧的吴堡人民齐心协力的支持下 , 从这儿乘木船东渡黄河、过境山西 , 前往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 , 中国共产党从此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毛主席转战陕北13个春秋留下的光辉足迹 , 在吴堡划上一个伟大的句号 。
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东渡黄河 , 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闪光点 , 是中国共产党命运的转折点 。延安 , 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再生之地;吴堡 , 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转战出发之地 。这是陕北的光荣 , 是吴堡的荣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