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重磅!《认知传播学》出版( 四 )
成都大学特聘教授 , 传媒研究院院长 。 高级采访人员、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 先后主持两项国家重点、1项部级重大、15 项国家一般及省部级课题 。 发表论文300 余篇 , 出版著作18 部 , 主编国家重点教材两部 , 个人著述500 多万字 , 5 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9 项成果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奖励 。 担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 ,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 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 , 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会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 。 被聘请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和召集人 。 担任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 , 担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广电总局、四川省课题评委 , 担任“全国广播电视论文论著评奖”“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评选”评委 。 兼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电视》、《中国广播》、《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学术期刊编委 。
学科融合发展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 认知传播学是近年来一门新兴发展的学科 。 它一方面借助认知科学对人类运用人脑和心智进行信息加工加以消化 , 形成认识客观世界及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 , 为人类认知传播行为研究提供最为科学实证的支撑;另一方面 , 认知传播学的研究以人类最为日常的信息传播行为为对象 , 探寻以人类为主体的传播行为 , 提供人类以认知规律为保证的科学分析 。
认知传播学是在传播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都走入一种偏狭之境时产生的 , “跨学科”的科学研究趋势及后现代思潮所蕴含的对于传统研究思路的超越与突破 , 给予这两大研究相互借鉴交融的重大突围 。
首先 , 对于传播学而言 , 传统的批判研究导向所开辟的研究领域反而成为研究的一大桎梏 , 导致了研究思路的僵化;而经验研究虽然借鉴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思路与方法 , 但始终缺乏独立性和科学规律的有效支撑 , 从而使得传播学的研究迫切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的独立方法的支撑 。 其次 , 认知科学的研究一味依凭数理逻辑的演算与公式推导 , 缺乏实际环境作用力的考量 , 从而缺乏真实性 。 将“认知”与“传播”有效融合 , 将传播的研究通过认知科学的数理推导构建有机框架 , 提升研究的科学化和逻辑性 , 同时将认知的研究纳入传播的视野 , 将传播研究的一种人文思路融入数理逻辑之中 , 真实还原人类主体认知过程中的环境交互性 , 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 , 为解决认知科学与传播学的困局提供有效路径 , 而这也是认知传播学建构的根本意义 。
“认知”与“传播”的融合研究是在媒介技术引领下传播形态变迁所引发的对于传播本质规律的深刻探索 , 也是信息传播与人类主体关系日渐密切的时代转型下从主体的角度审视传播的新兴路径 , 还是在媒介、人类主体、社会三重交互视野下对于宏观社会变迁的全面解析 。
作为一门交叉性新型学科 , 认知传播学旨在将传播学与认知科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符号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进行借鉴与融合 , 以突破传统传播学的研究瓶颈 。 可以说 , “认知传播学”的诞生是学术研究发展尤其是“后学科”时代来临的产物 。 在这一趋势之中 , 把握传统学科的前沿趋势、彰显学科的时代价值 。 认知传播学在汲取了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 , 在呼应了时代精神的基础上 , 在呈现出问题主导意识的支撑下 , 呈现出既要相互融合 , 又是相互独立的定位 。 这一定位使其立于今天的学科之林中 。
认知传播在中国已有十分丰富的研究实践 , 20 世纪 90 年代起就开始有这方面的研究 。 经过前期铺垫 , 认知与传播的融合成为新的热点 , 在 21 世纪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课题研究 。
推荐阅读
- 『中原作家群』漯河作家南豫见长篇小说《扶贫记》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减肥』21天就能瘦8斤!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分享科学减重方,没几个人知道
- :养肝必备的5种食物,若要科学护肝,还需避免4种食物
- 丽水市青少年宫:科学小实验—制作椰蓉小方
- #科学求知之者#科学家:2020年是寻找地外生命的绝佳时机,人类观测设备大幅提升
- 「」偏方“吃醋能软化血管”,这种说法科学吗?
- 『爱幼科学说』大S出书曝光:离开这样东西,一半女星都活不下去
- #神经科学#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制出近红外激发的纳米探针用于钾离子成像
- 【研究中心,中南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在汉成立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研究中心 落户中南医院
- 【】中国最奇特“矮人村”,三四岁就停止生长,科学迄今为止无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