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收治拯救生命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为何能做到( 二 )

集中收治拯救生命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为何能做到
(图为ECMO设备图片源于网络)全市精英医护奔赴一线 会议室里“神仙打架”火药味十足除了医疗设备过硬 , 疫情期间公卫的医护团队也都是高手云集 , 由市政府在全市层面统筹调配资源 。 目前一线救治患者的医生团队中 , 40%是公卫中心自己的医生 , 60%是各家市级医院抽调增援的医生 。 [4]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例 , 1月21日上午10点 , 华山医院召集成立了第一批支援上海公卫中心的专家组 , 由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带队 , 随行的还有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的三位副主任医师 。 从收到通知到正式入驻公卫中心 , 期间不到4小时 。 [8]在救治期间 , 上海实行“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 , 有时甚至一个患者“一天一方案” 。 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 , 专家们都在通过屏幕进行隔空对话 , 为患者的治疗出谋划策 。 “怎么说到我的病例的时候就要快点了?”“那是说明病情稳定 , 你该高兴 。 ”“我们评估希望可以考虑逐步对患者脱机 。 ”“我们的建议是 , 再等等 。 脱机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 看看24至48小时的肺动脉血流量(PF)指数 。 ”会议室里 , 往往能够看到这样“神仙打架”的场景 。集中收治拯救生命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为何能做到
(图为上海公卫中心的专家会议 来源:上观新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一次采访中曾说:“专家到了这份上吧 , 我看了 , 脾气没有一个好 , 每个人都极端的自信 , 吵架是经常的 。 但是有一个 , 每个人都抱着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 。 大家看到医生都是文质彬彬的 , 都是假的 。 ”一位负责救治工作的主任医师也说:“大家现在仿佛在练武——患者稍有风吹草动 , 就是一宿一宿地站桩 。 ”[2]公共卫生作为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 历来都是由一群“无声无息”的病学专家在坚持研究、无条件投入 。 正应了那句话 , “只有当危机来临时 , 人们才会想起它的重要性 。 ”而科技发展至今 , 我们仍无法预测像SARS、新冠这样的病毒 , 下一次会在何时何地袭击我们 。 我们也无法假设 ,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 , 我们是不是还在侥幸中继续着对野生动物的饕餮 。或许经过“武汉战疫” , 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 , 是全民疾病防控的大健康意识 , 是公共卫生习惯的养成 。 生命只有一次 , 别再度在“野味上翻了跟头” 。参考资料:[1]68岁的危重症患者出院:感谢上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澎湃新闻[2]上观独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蹲点记:我在上海“战疫堡垒”的两天两夜. 上观新闻[3]上海公卫中心病房首次对媒体开放:轻症患者两人一间 , 传递物品靠“床旁窗”. 新民晚报[4] 专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返程高峰 , 上海已准备好了. 新民晚报[5]不断走出痊愈者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是怎样设计的?. 新民晚报[6]医瞬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生死之间:3小时!ECMO撑起生命希望!. 新民晚报[7]上海市公卫中心:医护和患者比例3:1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新民晚报[8]关键时刻 , 党员就是战斗堡垒 ——上海党员党组织冲锋在“战疫”一线. 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