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透支丁真的流量

别透支丁真的流量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 丁真大红大火 , 火得是有理由的 。 其一 , 人们厌烦了电视和短视频里那些“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却似同年同月同医生”的精致美颜产品 , 突然看到这种毫无修饰、完全天然的“甜野”男孩 , 怎能不心旷神怡?其二 , 人们厌烦了那些千人一面的所谓“城市形象大使” , 不管形象与城市是否匹配 , 不求最配 , 只求最贵 , 只看名气和粉丝 , 突然看到一个地方把土生土长、带着浓厚地方气质的普通人当名片 , 怎能不眼前一亮?其三 , 人们厌烦很多地方那种缺乏城市传播和营销想象力的套路 , 如荆州“最大关公像”那种刻意求大 , 如“武则天他妈”“一个叫春的城市”那种歪门斜道 , 这种从脚下土壤和带着烟火气的人身上发掘创意的平民传播方式 , 怎能不脱颖而出?
有人说 , 一看就是没做过“学而思”、没学过奥数的明亮眼睛 。 这句略带戏谑的评论 , 包含着现代人太多复杂的情感 , 浓厚的现代性焦虑 。 丁真的火爆中 , 包含着“困在系统中”的人们对原野、诗和远方的想象 , 丁真身上被赋予了一种关于男版李子柒的情感投射 。 诸种情感 , 推动着这个符号迅速窜红、爆红 。
但我总觉得 , 红得太快 , 红得缺乏底蕴 , 红得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 。 为丁真考虑 , 还是不要透支他 , 不要过度消费他 , 不要让传播超过实力 。 流量如蜂蜜 , 当你享受其带来的好处时 , 会觉得很甜 。 但流量又如毒药 , 如果实力和内容撑不起流量 , 流量本身缺乏刹车机制 , 很容易变成一种反噬的力量 , 在反噬中掏空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并用负面去补贴 。 所以挺佩服丁真及其所在的单位 ,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流量红利 , 他们表现出了难得的克制和可贵的清醒 , 拒绝了选秀公司和综艺节目的邀约 , 不接受过度消费 。 他们的回应太清醒了:别人会弹吉他弹钢琴 , 他会什么?放牛 。 这对他不公平 。
不要让宣传超过了实力 , 否则就会被流量所反噬和碾轧 。 丁真做过什么特别的事 , 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 有多少可以撑起流量的才华?没有 , 他只是露了一下脸 , 只是他的面孔、生活和身后的日常 , 触动了网络上有话语权的那部分人的某种兴奋点 , 在惯常的驯化、复制、精致外 , 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野性 。 这种爆红 , 是一种缺乏底蕴、没有努力的红 , 是自身无法掌控、任由他者涂抹、任由围观者消费的红 , 是如果缺乏克制而很容易走火入魔、迅速透支燃尽的红 。
从我这么多年来对流量的观察来看 , 流量有两个规律:缺乏自律无刹车 , 溢出主体向狂欢 。
第一个规律 , 流量没有自律机制 , 没有刹车 , 只会一路狂奔 , 直到燃尽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并走向反面 , 在反面中再收割一波流量 , 这是流量“赢两次”的逻辑 。 人能够“见好就收” , 觉察到负反馈后就会往回收 , 而流量本身 , 不会有什么“见好就收”的克制力 , 它有一种变本加厉的加速度 , 只有更大的火、更爆的红才能满足流量胃口 。 所以 , 我们很少见到“流量网红”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 成于流量 , 往往也淹没于流量 , 当人们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排斥、厌恶时 , 流量是收不住手 , 直到炒臭、炒焦、炒糊才会罢休 。 流量并不在乎“人” , 眼中没有人 , 而只在乎“量” 。
流量就其本质而言 , 天然带着一种“自我毁灭”的加速机制 , 对于流量 , 让人失去传播价值和“被厌恶”的过程 , 本身也是一个“产生流量”的“赢两次”过程 。 所以 , “理性”很难有流量 , 疯狂和非理性才会有 , 所谓疯狂 , 就是没有刹车 。
第二个规律 , 流量总会溢出并脱离主体 , 主体终会被虚无化 , 被掏空 , 成为被他者消费的工具 , “流量主”被毁灭 , 消费者得流量 。 流量的生成总是这样 , 先是以流量当事人为中心 , 但在脸上写着“10万+”狰狞欲望、流量逻辑渗透进骨子的传播环境中 , 对流量的榨取会迅速脱离对主体的成就 , 而走向对主体的消费 。 一般的消费还好 , 简单地蹭一下热点 , 并无不可 , 就像现在一些官微做的 , 互相成就嘛 , 宣传了你 , 我得到流量 , 顺便也宣传了我 , 你好我好大家好 。 但随着流量边际效应的递减 , 会很快走向一种消费式透支 , 通过踩踏、掏空别人来成就自己的流量 , 为了流量不择手段 , 三观扭曲是非不分 。 炒着炒着 , 很多流量就跟丁真本身无关了 , 选秀公司、综艺节目、代言、访谈 , 爆款文化工业运转起来 , 各取所需 , 借丁真成就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