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豆瓣 FM 之类的音乐推荐系统与传统的主动找歌的听音方式相比,算不算一个完全革新的被动接受的听音模式会不会完全或者部分取代前者

1.关于音乐推荐系统
豆瓣FM的音乐推荐系统经常会被用户评价为,听了那么多音乐app,还是豆瓣FM最懂我。作为一名豆瓣的新用户,在身边朋友的强烈安利下,我带着好奇心决定探索一下这个音乐推荐系统会有多懂我的音乐品味。
豆瓣FM的音乐推荐系统通过“兆赫”和“今天”两个窗口进行推荐。兆赫中的“私人兆赫”是基于用户的红心歌曲进行个性化推荐;“豆瓣精选”是每次打开豆瓣FM后系统自动随机推荐;除此之外还根据“心情场景”“语言年代”“风格流派”其中的标签词进行推荐,这三个分类相较于其他音乐播放平台(右图为QQ音乐地分类标签)对于一些标签词进行了整合和简化,虽然标签化减少了,但豆瓣标签词的覆盖仍能全面满足用户的音乐需求。
怎样看待豆瓣 FM 之类的音乐推荐系统与传统的主动找歌的听音方式相比,算不算一个完全革新的被动接受的听音模式会不会完全或者部分取代前者

豆瓣FM“兆赫”界面怎样看待豆瓣 FM 之类的音乐推荐系统与传统的主动找歌的听音方式相比,算不算一个完全革新的被动接受的听音模式会不会完全或者部分取代前者

QQ音乐歌单分类界面 在“今天”中,豆瓣每天会推荐四张歌单,这里不得不夸赞一下豆瓣音乐编辑们的音乐审美和品味,音乐质量上乘,不会连环踩雷。在收听推荐歌单时,豆瓣还有一个贴心的体验设计:歌单左下方的小耳朵可以快速收听10s歌单中的片段歌曲,让人快速感受到这张歌单的风格。真的超级喜欢这个功能,让我可以有效率地快速找到中意歌单,点开歌单前先听10s 已经成为了我的操作习惯。
怎样看待豆瓣 FM 之类的音乐推荐系统与传统的主动找歌的听音方式相比,算不算一个完全革新的被动接受的听音模式会不会完全或者部分取代前者

十分喜欢这个预览的“小耳朵” 当精挑细选,集齐六首红心歌曲后,我神圣地点开了“私人兆赫”,开始享受豆瓣的个性化推荐功能。没有让人失望,推荐系统确实能了解到我大概喜欢的音乐风格。在我红心一首歌后,有时会发现豆瓣下一首会推荐同专辑的类似歌曲。一直觉得优秀的音乐推荐系统除了严谨的推荐算法,还需要有丰富具有特色的歌曲库做支撑,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让用户真的觉得这个推荐系统很懂我。不得不承认,豆瓣FM的音乐库储备还是值得称赞的,尤其是一些小众品味的歌,总是能给人惊喜。
2.关于听音模式
刚开始在豆瓣里找了好久没找到 “歌曲搜索”功能,上网一查才发现豆瓣是不支持搜索的,这样的被动式听音乐模式是豆瓣FM不同于如今主流音乐平台的。也许有的人不习惯这样收听模式,但豆瓣FM作为音乐电台,以及主打 “与喜欢的音乐不期而遇”的这一理念,倒是十分符合创新的被动化收听模式。相较于传统的主动找歌听音模式,用豆瓣听歌的过程增添了探索的意味,好听或者不好听对于听音乐来说都是一种惊喜,将听音乐赋予了多重感受,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更多风格音乐的契机。
在使用豆瓣FM听歌时,我更喜欢一种“主被动相结合“的欣赏音乐习惯。在发现系统推荐中有喜欢的歌曲时(一般来说歌手的声线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会继续点开这个歌手的其他歌曲进行收听,主动式地发现关于这位歌手的其他宝藏歌曲。所以关于被动式是否会部分取代主动式听音的问题,我觉得用户的听歌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听音模式的发展,两种听音模式并不存在冲突。相反我认为,创新出各式的听音模式,其实共同的目标都是让更多好音乐被人们发现。如果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用户对于两种听音模式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于音乐本身来说将会遇到更多的听音伯乐,那么对音乐的发展也是一种激励与促进。

■网友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大层度上会因人而异,先介绍下个人情况:我是那种不太关注乐坛,但是又偶会会想听听音乐的人。对我这类人群而言,我认为豆瓣fm就是一种听音方式上的革命。没有豆瓣fm之前我一直是翻来覆去的听着自己mp3里那几十首老掉牙了的曲子,如果是古典乐还好,流行乐曲听这么久真不能忍,但是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找喜欢的新歌。发现豆瓣fm之后,我几乎一直都是用它来听歌,以前几千的MP3(小发烧)都不怎么用了,只有在特别想听某一首歌的时候才会用它。不清楚我这样的人(或者没我这么极端)能占到多少比例,但是我觉得如果比例够高,革新够强烈,被危机到的不光是QQmusic。甚至是各大厂商的传统移动听音设备(MP3/MP4)。p.s.关于在无网的环境下取代传统移动播放设备,我觉得我们可以实现离线推荐功能。一个初步的设想如下,不知可行否:做个容量相对大的播放器,然后把推荐系统直接嵌入在里面,其中包含推荐系统里面核心的歌,一次性装在播放器里,就可以在本地完成推荐了。然后定期连接网络,删去这个人不适合的歌,添加可能需要推荐的新歌这样一来干掉传统系统听音设备可是大市场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