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单炒信”扰乱市场 刷出来的店真值得去吗?

一些在网络交易平台上评分高的商家未必名副其实——
刷出来的店 , 真值得去吗?
周五下午 , 小马在结束工作之后约着几位朋友去一家西餐厅相聚 , 主要是看中这家西餐厅在某点评APP上的评分不错 , 还有几道自己喜欢的菜肴 。 可没想到 , 这次体验并不好 。
他们发现这家餐厅并不像APP上说得那样门庭若市 , 几道推荐菜肴也并不可口 。 除了服务尚可 , 这家餐厅与点评APP上的描述相去甚远 , 名不副实 。 小马感觉被点评APP骗了 , “再也不来这家店了 。 ”
和小马有同样经历的人并不少 。 确实 , 偌大的城市 , 想找一家有特色的店铺有如大海捞针 。 点评APP应运而生 , 通过用户提供内容让一些未被发掘的优质店铺为更多的人熟知 。 但这也为刷单提供了操作空间 , 原本是用户体验分享的空间 , 结果成为店铺公关和营销的地盘 , 甚至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 用户越来越难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 而在电商领域 , 此种现象更为普遍 。
【“刷单炒信”扰乱市场 刷出来的店真值得去吗?】“刷单炒信”扰乱市场
成都 , 有名的美食城市 。 在北京工作的小杨今年国庆长假选择去四川旅游 , 成都作为中转站 , 前后要待三天 。
去品尝当地的美食成了小杨的首选 。 为此他做了大量功课 , 通过各种点评网站 , 选出几家评分高、推荐人数多的餐厅 。 保险起见 , 小杨还让成都当地的朋友推荐了一些餐厅 。
“朋友推荐的餐厅在点评网站的评分不是很高 。 ”可一对比 , 小杨起了疑 。 在成都期间 , 小杨既去了网上推荐的几家餐厅 , 也去了朋友推荐的 。 “网上推荐的可信度只能到50% , 有的确实不错 , 但有些真不怎么样 。 不过朋友推荐的都很不错 。 ”
为什么品质不高的餐厅反而有高评分?这就不得不说说“刷单炒信” 。
“刷单炒信”是指在网络交易平台上通过刷单方式炒作商家信用的行为 。 这其中有正向和反向两种 。 正向就是通过刷单来将自家信用和美誉提升 , 而反向则是来降低竞争商家的信用和美誉度 。
伴随电商的发展 , “刷单炒信”逐渐有了产业链 。 某些商家为了在平台竞争中获得优势 , 雇佣水军刷单提升自己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或者刷差评打击竞争对手 。 “刷单炒信”甚至成为一种兼职方式在微博、朋友圈、QQ群里进行传播招聘 。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怀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商家刷评本质上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违规行为 , 通过虚构交易 , 不正当获取商品销量、好评量等行为 , 进而提升经营者信用 。 “‘刷单炒信’行为不当地提升商品的评价 , 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权益 。 ”廖怀学说 。
如今 , “刷单炒信”已经给商家和消费者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 一些没有刷单的优质商家 , 因为信用度不高而无法获得更高的知名度 , 这种现象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消费者也无法购买到真正优质的商品或者服务 。
“专业化”程度令人瞠目
在电商等互联网平台方兴未艾之时 , 用户提供的评价信息是判断一种商品或者服务的重要来源 。 如今 , 当人们在看到众多好评的第一反应却往往变为“不会是假的吧?”
最初 , 刷单依靠的是直接登录账号刷单 , 多注册几个账号 , 直接针对某个店铺或者网页刷评 , 这种模式直接但隐蔽性差;再就是通过“人肉模式”进行刷单 , 在各个刷单群发布需求 , 各群接到需求后组织人去刷;到现在 , 利用一些自动化的集成技术 , 可以实现一台电脑控制多个手机、多个账号刷单 , 既节省了时间 , 也节省了成本 , 同时大幅提高了效率 。
不仅如此 , 经过多年发展 , “刷单炒信”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产业链 , “专业化”程度令人咋舌 。
具体而言 , 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 。 上游是利用开发者提供的改机工具、代理IP等自动化工具以及买到的黑手机卡 , 批量注册并控制各类互联网平台账号;在中游 , 账号商人为刷单代理提供各类账号;到了下游 , 即各种代理为不同对象提供的特定刷单服务 , 包括提高信誉度、阅读点赞、评论回复、提高粉丝量等 , 不同服务都有相应的收费标准 。


推荐阅读